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470亿独角兽威马汽车复活:ICU里起跑,赌命冲刺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胡颖 高见观潮 时间:2025-09-11 16:41:14
它还跑得动吗,这是个问题。

作者|高见观潮 高恒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沉寂两年半,威马汽车突然拉开帷幕,一纸《致供应商白皮书》宣布复活。债权清偿、复工复产、三步走规划、海外布局,一口气放出一整套大动作,仿佛不是从ICU里爬出来,而是要冲刺IPO。网友们一边刷屏吐槽招股书都不敢这么写,一边把威马送上了微博科技榜第一。有人说这是老兵归队,也有人冷笑这不是复活,是返场。站在2025年的新能源赛道上,这家曾估值470亿的造车新势力,再次举起旗帜,要和小米、华为、比亚迪同台厮杀,问题是它还跑得动吗?

01:复活宣言,比招股书还热血

威马这次是真的要杀回来了。根据红星资本局披露,威马汽车科技集团通过公众号发布《致供应商白皮书》,正式向外界亮明态度:重整已获法院批准,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已接管威马四家公司,复工复产全面重启。

白皮书里列得明明白白普通债权人15万元(含)以下的欠款,法院批准重整计划后6个月内全额现金清偿;15万元以上的部分,先兑付15万元现金,其余通过信托受益份额按比例清偿。换句话说,威马不仅要复产,还要把历史债务摊开来,一边生产一边还钱,争取拉拢供应商重新站队。

更炸裂的是复产时间表。新威马直接喊出三步走的复兴路线:

2025-2026是复兴阶段今年9月温州基地就要复产EX5和E5,全年产销目标1万台,力争冲到2万台,同时跨境到泰国建KD工厂,撬开东南亚和中东市场;2026年产量要放大到10万台。

2027-2028进入发展阶段年销量计划飙升到250-400万台,高阶辅助驾驶车型量产,AI赋能研发、生产、营销全链条,顺带启动IPO筹备。

2029-2030是跨越阶段产量挑战百万台,营收目标1200亿,打造智慧出行生态圈,立志成为行业新标杆。

这一连串数字像开了倍速播放,比不少上市公司的招股书还激进。新威马还声称,未来5年将推出10款以上新产品,已完成与215家历史供应商的联络,80%的供应商同意合作,经销商网络也在重建,地方政府给足支持,整个复工复产有条不紊。

然而现实是,威马的APP、官网和客服还没恢复,消费者能不能在9月真的看到复产下线的新车,还得打个问号。网友们一边吃瓜一边摇头:基本都是退市的车,谁敢买?业内人士也泼了冷水:这套计划不只是大胆,更是极限挑战想要重建品牌、补齐产品、重整渠道,还得在高压竞争的新能源市场抢到生存位。

02:四大黑洞,复活之路步步惊心

看上去计划很宏大,但威马要跨过的坎,比规划里的数字要难得多。

第一道坎,是品牌信任的重建。

消费者对威马的记忆,不是它曾经的销量冠军,而是自燃、维权、售后停摆。两年多停摆让不少用户的车成了孤儿车,APP无法登录、客服热线空号、配件供应中断,这些负面体验早就把品牌好感透支殆尽。如今再喊复产,用户愿不愿意回头,是最大的不确定性。汽车是高价耐用品,一旦信任坍塌,比再造一条产线还难。

第二道坎,是产品力的落后。

EX5和E5是2018年的明星车型,但新能源行业迭代周期只有18个月,如今早已落后两代。无论是续航、电池管理系统,还是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威马都只能靠低价策略补课。问题是,2025年的低价市场已经被比亚迪、哪吒、零跑、小米SU7卷到极致,威马想要杀出一条血路,需要的不只是复产,而是产品升级与差异化定位,否则很容易变成清库存式的价格战炮灰。

第三道坎,是渠道重建。

当年威马线下门店一度超过300家,但随着破产重整,经销商网络几乎瓦解。想要恢复全国销售体系,不仅要重新招募经销商,还要补贴装修、培训团队、重启售后服务,这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和时间成本。而在蔚小理和华为、小米疯狂扩网的当下,留给威马的窗口期越来越窄。

第四道坎,是资本和现金流。

威马的重整投资人深圳翔飞背后是宝能系,而宝能系自身债务高企公开执行金额超500亿,集团和实控人都被限高消费。尽管协议里写明未来要继续投入超100亿元,但市场担心,宝能能不能持续输血?一旦后续资金不到位,复活计划就可能半途夭折。

可以说,威马的复活更像是一次带伤回归,既要修复旧创口,又要跑赢这场淘汰赛。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让这次复活成为昙花一现。

03:赌局:资本的耐心与行业的冷酷

威马的重生,不只是企业自己的选择,更是一场资本的豪赌。深圳翔飞的接盘,不是简单的资产盘活,而是要用威马再讲一个新能源造车故事。宝能系在新能源领域已有悠宝利品牌和深圳工厂产能,把威马纳入版图,可以立刻获得品牌、技术、资质和生产线的叠加效应。理论上,这是1+1>2的整合逻辑,但前提是宝能有足够的现金流撑起整个复活周期。

从行业角度看,威马的回归时机极其微妙。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进入淘汰赛:比亚迪市占率持续超过30%,华为智界、小米SU7迅速成势,零跑通过价格战抢占低端市场,蔚来、小鹏、理想则在高端和智能化上死磕。市场集中度前五已超过80%,留给边缘玩家的空间越来越窄。威马要想突围,不只是补课,而是要超车,这意味着它必须在产品、智能化、海外布局上都打出爆款。

这也是资本和行业都在观察的问题:边缘玩家还有没有翻身机会? 如果威马能在重整后跑出来,就说明新势力仍然存在逆袭可能,资本就会继续押注复活牌;如果威马再次折戟,整个市场的融资门槛会更高,投资人会更倾向押注头部阵营,留给中小玩家的机会彻底收紧。

所以,威马的复活不仅是它自己的第二次创业,更是一场二次试验。它的成败,将直接验证资本对边缘造车势力的耐心,也决定供应链、经销商是否还愿意给后来者机会。

结语:悬崖狂奔,留给威马的时间不多了

威马复活计划听上去像一场加速版奇迹:刚刚走出破产重整,就喊出百万产量、千亿营收的口号,还要重启渠道、重建品牌、重塑信任。问题是,2025年的新能源赛道已不是2018年的蓝海,而是血流成河的淘汰赛资金、产品、技术、品牌、用户,缺一不可。

资本能不能耐住性子?供应链敢不敢再押注?消费者愿不愿意再给一次机会?这些问号一个都不能掉。威马的第二次创业,不是按下重启键,而是带伤冲进决赛圈,跑得比别人慢,就只能被淘汰。

威马的命运,某种意义上也是所有边缘造车新势力的命运。它能不能活下来,将告诉整个行业:在集中度越来越高、门槛越来越高的新能源市场,后来者还有没有机会。

这不是复活,这是悬崖狂奔。威马要么创造奇迹,要么成为警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