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登顶全球创新榜:世界,终于“看清楚了”深圳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正解局 时间:2025-09-11 17:23:40



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开宣布了一件事: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登顶全球第一,超越了霸榜多年的日本“东京—横滨”。



2025年全球十大创新集群

今天的中国已经拿了很多全球第一,但这个第一却格外有含金量,毕竟长期以来,外界谈到中国,都是规模优势,劳动力优势。

但今天,世界也终于“看清楚了”——深圳,这座从小渔村成长起来的城市,不仅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杆,更成为了全球最耀眼的创新明星。



深圳曾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窗口,肩负着中国富裕的目标。

当历史来到今天,时代又给了中国一个新问题:

如何从制造大国,到创新大国?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看到了深圳再次挑起大梁。

202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6.46%,而在集群城市中,香港的研发投入强度约为0.8%,广州约为3.2%。

放眼全球,深圳的这个数据是领先的——美国的研发投入强度约为3.4%,德国约为3.1%,日本约为3.4%,韩国约为5%。

深圳,担得起一句“遥遥领先”。

我们可以先看几个数字。

202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93.3%,总量居全国首位,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超过2000亿元的研发资金,是由企业自主投入的。

在全国,很少有城市能做到这一点。

北京、上海的研发投入虽然总量不小,但政府和科研院所占比较高。

深圳不同,这里的创新主体就是企业,就是市场。

比如深圳的明星企业华为和腾讯,2024年分别位列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前两名。

在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3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中,华为全球排名第5,腾讯排名第19。这两家深圳企业,代表着中国企业在全球研发投入的最高水平。



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3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

在PCT国际专利申请方面,深圳也连续21年居全国首位。

2024年,深圳每100万元GDP产生6.76个专利,在深港穗创新集群的PCT专利申请中,华为是全球排名第一的申请人。

在深圳,有一个被称为“六个90%”的现象:

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

这个现象,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以创新自居的城市有很多,但为什么深圳可以做到高比例领先呢?

答案要从深圳的历史中寻找。



1979年7月,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深圳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

这在当时掀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蛇口工业区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招商局占股60%,外资企业占股40%,总部设在香港。



1979年8月,深圳市蛇口工业区顺岸码头施工现场

让外资进来,可以吗?能行吗?

一时间,质疑和举报信雪花般地飞向中央。

但深圳不仅顶住了压力,还更进一步,开发区采用“管委会+专业公司”的管理模式,把干部级别全打散,不论你原来多大官儿,都得按能力重新竞聘。

这个做法在当时来说,绝对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深圳就是冒了。

每一个经济奇迹背后,都是制度的突破。

到了今天,深圳还在突破。

2019年,深圳实施全国首部综合类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山寨的最大敌人,也是创新的最大激励。因为高新技术的开发,需要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深圳的这个举动,让很多尖端人才纷至沓来。

比如清华的颜宁,被深圳的创新环境所吸引,最后从美国回来,扎根深圳。

2024年,深圳又推出全国首个“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指引”,最高赔偿额可达权利人损失的5倍。

在一宗华为诉某公司5G专利侵权案中,深圳法院首次采用“技术调查官+专家陪审员”机制,快速锁定侵权行为,判赔金额达数亿元,极大强化了中国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话语权。

一方面为企业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是为企业开辟疆土。

作为低空经济第一城,深圳先行先试,在无人机的应用,低空飞行器的航道上,也是想企业之所想,通过颁布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让企业解除后顾之忧。

目前,深圳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50%,已集聚19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在物流配送、城市治理、空中通勤、文旅融合等领域均取得了突破。

美团无人机公共事务负责人闫琰就表示:“美团将低空业务总部设立在深圳,是基于深圳良好的技术和产业环境氛围……近年来美团在深圳的低空物流业务迅速腾飞,领跑全国。”



美团无人机

在机器人领域,深圳同样展现出强大实力。

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全国居首。

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数量全国第一。

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中,深圳7家企业上榜,数量全国第一,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1/4。

优必选科技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经进入智能工厂,成功完成分拣、搬运、精密装配等多任务实训。



正在进行搬运的优必选机器人

而在同一时期,马斯克的Optimus还处于试产阶段。

深圳为什么那么快?

制度的不断突破是一方面,还有城市本身的助力——深圳会主动给企业“送钱”。

高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而深圳的风投在科技企业处于萌芽阶段的时候,就会主动对接企业,给予资金帮扶。

尤其是福田发布了全国首个CVC扶持政策,启动了全国首个CVC创新中心,成立了全国首个产投联盟,对符合条件的新落户机构给予最高1亿元的支持,放眼世界,都是首开先河。

此外,深圳还首次引入了中东主权基金——沙特阿拉伯基金,在境内成立蓝海太库(深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首支基金规模超10亿美元。

马斯克发展人工智能,不仅很难得到美国政府实打实的支持,甚至在法律问题上还要和政府扯皮很久。

所以今年的WIPO特别新增了风险资本指标(CVC)的重要考量,因为这些国际组织已经认识到。风险投资活跃,能为创新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

所以说深圳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的成功,也在为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历史来到今天,时代给了中国一个新问题:

如何从制造大国,到创新大国?

在深港穗创新集群中,我们看到了深圳作为主力的动能。

202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6.46%,而在集群城市中,香港的研发投入强度约为0.8%,广州约为3.2%。

放眼全球,深圳的这个数据是领先的——美国的研发投入强度约为3.4%,德国约为3.1%,日本约为3.4%,韩国约为5%。

深圳,担得起一句“遥遥领先”。

在中国的创新产业集群中,深圳也是核心力量。

2025年《财富》中国科技50强榜单中,深圳有9家企业上榜,数量超过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位列第一。

这9家企业分别是: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大族激光、顺丰科技、神州数码、欣旺达、华大基因。



2025年《财富》中国科技50强榜单中,深圳有9家企业上榜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从通信设备到新能源汽车,从人工智能到生物技术,深圳在几乎所有前沿科技领域都有着世界级的代表企业。

比如大疆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85%的市场份额,比亚迪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称雄,更在全球市场展现实力,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名片。

前文说到,深圳的速度源于制度的创新。

那么具体到产业上呢,为什么深圳能涌现那么多的创新企业?

深圳的创新逻辑很简单:让市场决定一切。

政府不直接参与研发,不直接投资企业,而是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优质企业赋能。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什么?效率高,方向准,成果实。

华为为什么能成功?因为它面对的是全球市场的竞争压力,必须不断创新才能生存。

腾讯为什么能成功?因为它面对的是亿万用户的需求,必须不断改进产品才能留住用户。

这种市场化的创新逻辑,让深圳的企业具有了强大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



深圳城市风光

这种多元化的人才结构,也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碰撞。

在深圳,没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区别,只有“深圳人”。

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让所有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发展的机会。

任正非是贵州人,马化腾是海南人,王传福是安徽人,汪滔是杭州人,这些深圳企业的创始人,都不是深圳本地人,但他们都在深圳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深港穗创新集群登顶全球第一,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45年来,深圳这个城市已经贡献了足够多的样本和产业奇迹。

但在正解局看来,深圳最可贵的品质,不是这些成绩,而是它持续学习和进化的能力。

从“三来一补”的代工模式,到自主品牌的制造模式,再到原始创新的科技模式,深圳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能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升级。

比如全球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深圳就涌现出腾讯、华为等互联网和通信巨头;当全球进入新能源时代,深圳又涌现出比亚迪、欣旺达等新能源企业。

现如今全球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深圳的成绩呢?

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68.6万家,又是位居全国前列。

从当年邓小平同志在深圳说“我都看清楚了”,到今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宣布深港穗集群全球第一,深圳用45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个道理:

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发展,就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实现的,没有什么奇迹是不能创造的。

这就是深圳,一座永远年轻、永远创新、永远向前的城市。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