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光博会观察:竞逐万亿AI眼镜市场,下半场如何重构价格体系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5-09-11 18:29:06



一副看上去平平无奇的眼镜,却暗藏乾坤。南都湾财社记者戴上之后,眼前立刻浮现出一块高清虚拟屏幕,上面显示着相机、录音、地图等应用图标;联网后,便可实现拍照、演讲提词、会议纪要、智能导航、实时翻译等多种功能。

“这款AI眼镜能实时将外语翻译成中文并显示在镜片上,几乎没有延时,非常方便跨国交流。”谷东智能的现场工作人员向南都湾财社记者介绍。

9月10至12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在本届光博会上,AI眼镜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之一,不少厂商展台前排起了长队,许多观众争相体验这项“未来技术”。



这种热度并非偶然。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82.3%,中国市场增幅更达116.1%;CINNO Research统计亦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AI/AR眼镜销量达26.2万台,同比增长73%,其中无屏AI眼镜以463%的增速成为增长核心。

CINNO还预测,2025年中国AI/AR眼镜出货量有望达到90万台,同比增幅133%,三年内产业规模将突破千亿元。业内普遍将2025年视为“AI眼镜元年”,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高成本、续航短、体积大、生态弱等瓶颈仍未解开,能否从小众走向大众,将决定AI眼镜能否撑起这一万亿级新赛道。

技术突围仍是主旋律,产业进入“轻量化+全彩化”新周期

热度的飙升,并不意味着AI眼镜已经走上坦途。事实上,过去几年,这一新兴品类始终被困在“高性能必然高成本”的技术悖论之中——光学模组占整机成本比重高达四成,主流Micro OLED、Micro LED+衍射光波导方案造价昂贵、工艺复杂、良率偏低,使消费级产品售价长期维持在3000元以上,也让绝大多数厂商止步于小规模试探。

高成本不仅限制了量产意愿,也使用户群体长期停留在极客玩家、小众创作者等圈层,难以形成规模化普及。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将达到1451.8万台,中国市场将达290.7万台,但若想承接这条指数级增长曲线,产业必须率先完成一次技术路线的根本性转型,让AI眼镜真正从高价探索走向低价普及。

这也催生出一股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厂商开始探索轻量化、小型化、低功耗的LCoS光机+新型光波导组合方案,用成熟元器件体系取代高成本路线,降低物料成本与制造难度;同时追求全彩化显示与大视场角体验,弥补早期单色AR眼镜在内容呈现、用户沉浸感上的短板。



在这一背景下,光峰科技与谷东智能在本届光博会上联合推出了业内首创的“LCoS(硅基液晶)+PVG光波导”的“一拖二”AR眼镜光学解决方案,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及10000台采购订单。该方案采用单颗光机驱动双目显示,将核心显示单元数量直接减半,结合谷东自研的第四代PVG体全息光波导,在亮度、视场角、功耗、体积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一举打破多项行业技术瓶颈。

光峰科技同步发布了两款自研LCoS光机——蜻蜓G1和彩虹C1,这两款光机的共同特征是轻量化、小型化与能效优化,为AI眼镜实现“全天候佩戴”奠定基础。谷东智能则带来了第四代PVG体全息光波导技术,其光效较前代提升300%,透过率超过90%,最大支持70°超大视场角,解决了行业长期存在的亮度不足、视场受限等难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套“光机+波导”组合不仅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更重要的是有望将终端产品价格拉低至1500-2000元区间,为AI眼镜实现千万级量产目标按下“加速键”。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前AI眼镜的意义早已不限于一类可穿戴设备,它正被视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有潜力成为个人信息入口的新终端形态。在这场关乎未来数字生活方式的竞争中,中国光电企业正依托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与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力图在下一代人机交互领域占据战略高地。

价格体系重构拉开帷幕,生态竞争进入深水区

如果说技术突围解决了“做得出”的问题,价格体系重构才决定“卖得动”的可能性。长期以来,AI眼镜的高价位几乎成为行业增长的天花板——售价过高意味着渗透率低、出货量上不去,厂商也无力分摊高昂的研发、生产成本,陷入“量少价高—价高更少”的恶性循环。

光峰科技与谷东智能此次推出的“一拖二”LCoS+PVG光学解决方案,被业界视为打破这一循环的关键一步。通过将双目显示整合为单颗光机输出,大幅减少核心显示单元数量,再叠加谷东自研材料工艺降低光波导制造成本,方案整体成本显著下降。双方在发布会上明确表示,这一方案将终端产品价格压缩至1500—2000元区间,相比当前主流消费级AR眼镜动辄3000元以上的价格带大幅下探,为AI眼镜从“尝鲜消费”走向“大众普及”扫清了关键障碍。

值得关注的是,AI眼镜赛道已从早期的技术验证阶段,进入生态体系构建的深水区。有参展商表示,AI眼镜市场的竞争,上半场以拍摄和单绿色显示AR眼镜为主,主打功能性,基于手机生态。厂商探索的是与传统眼镜相互赋能,线性发展趋势;而下半场随着全彩显示,芯片交互等成熟,眼镜脱离手机形成独立生态,随着产业链捋顺后,将迎来指数级发展,未来的市场将会是超万亿级人民币的规模。



而在本届光博会上,已有厂商推出AI Wear 5S智能穿戴营销平台,通过智能穿戴云平台整合零售、供应链和服务网络,试图建立行业标准。这种“硬件+软件+服务”的一体化策略,标志着行业竞争正从单点硬件性能的比拼,升级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体系竞争。

支撑价格下探的还有产能与供应链的协同重构。光峰科技已建成50万台级LCoS光机产线,确保光学核心部件的规模化供应;谷东智能则构建起全球首条20万片级PVG光波导量产线,并打通了从光学材料、模组到AI+AR整机的自主供应链,摆脱对海外上游的依赖。这种垂直整合能力,使得硬件厂商有望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单机成本,为行业首次真正具备“千万级出货”的量产可行性。

事实上,价格体系的重构正在整个行业铺开。雷鸟、小米等头部品牌正通过零部件共模化、功能模块化、供应链本地化等手段降低BOM成本,同时强化与手机、PC、车载设备的互联互通,用生态黏性替代单品溢价。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将达到1451.8万台,中国市场将达290.7万台,同比增幅分别为42.5%和121.1%。这背后,价格下探是第一推动力,生态协同是第二推动力。

可以预见,当价格门槛被打破,生态闭环将成为新的决胜点:谁能在办公协作、教育培训、文旅导览、车载交互等垂直场景率先构建内容壁垒,谁就能在未来的红海竞争中构筑起“应用护城河”。这也意味着,AI眼镜的竞争重心正从“硬件性能之争”转向“生态体系之争”,从高价炫技的单品竞争,走向低价普及的系统竞争。

今年的光博会正是这一转折的缩影——AI眼镜产业正从炫技创新期迈向规模普及期,从概念消费走向产业品类。只有实现技术、供应链与生态的三位一体重构,AI眼镜才可能真正走进主流消费市场,迎来属于它的规模化时代。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程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