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罗永浩炮轰西贝,消费者讨伐的是“预制菜”吗?|大象财富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大象新闻 时间:2025-09-11 18:31:17

罗永浩吐槽“全是预制菜”,客服回应“每天现煮”,一条微博,两种说法。西贝卖的究竟是不是预制菜?

“现场制作”还是“现场加热”?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消费者和商家对“预制菜”的定义各有不同。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消费者要的是知情权,如果价格高,请拿出配得上的理由。

大象新闻记者 史蓓蓓 成书丽

罗永浩发文吐槽“太恶心” 西贝咋回应?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布了一张西贝莜面村用餐照片,配文直击消费者痛点:“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罗永浩微博截图)

这条微博迅速引爆网络热点,网友纷纷跟帖:“中国人讲究的是现做现吃食材新鲜,现在倒好了,大饭店都是预制菜!”“如果预制,我自己买了加热不就行了,为什么要多花那么多钱吃呢?”



(网络截图)

针对此事,大象新闻的记者致电了西贝,客服人员表示,稍后会有专人回复,但截止记者发稿时,暂未收到回复电话。记者给西贝官方邮箱发送了采访函,目前未收到回复。

来自中山网密度财经的消息,对于预制菜的问题,西贝的客服人员称,店内的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不存在预制。另外,店内的炒菜每天都是新鲜的蔬菜到店,现场炒制。

事情愈演愈烈,极目新闻考古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采访,他曾提到:“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只要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预制是个科学,预制是个工艺。” 让人不由得怀疑西贝在暗戳戳地使用预制菜来降低成本,还通过公开途径给预制菜“洗白”。

在网络上,不少网友晒出消费单据,西贝单人客单价不低于100元,如果大家花高价吃的是预制菜,显然很难接受。


(网友晒出的结账单据)

“那么普通又那么贵” 西贝到底是不是预制菜?

那么,西贝到底是不是预制菜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预制菜。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2024年3月18日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通知》中,对于预制菜的定义是“一般指以各类农、畜、禽、水产品为原辅料,配以调味料等辅料,经预选、调制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半成品。通常预制菜需要在冷链条件下贮存或运输,供消费者或餐饮环节加工者简单加热或烹饪后食用。”


(六部门2024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对于预制菜的定义)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记者,在连锁餐饮业,预制菜几乎是必选项。原因很简单:首先,保证口味稳定;第二,降低人力成本;第三,提高效率。“预制菜可以让整个饭店降本增效,降低整体的食材的浪费”,所以餐厅基于成本的考虑会选择预制菜。

西贝说“我们现做”,和罗永浩说“几乎全是预制菜”,看似对立,其实是“定义标准”不同。站在消费者角度看,只要不是新鲜的食材,现洗现切现下锅,就是预制。站在餐饮企业角度,只要门店有二次加工,就算“现做”。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2024年3月18日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通知》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将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纳入预制菜范围。因此,西贝将大部分菜品归为“中央厨房标准化加工”,规避“预制菜”标签。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现阶段,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国标,加工与现制的边界,在企业和消费者眼里截然不同。更何况,国家在大力的提倡预制菜,消费者反感的重点“不是西贝有没有预制菜,而是贵还不透明,是知情权缺失。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但“遮遮掩掩”才是最大的毒药

在知乎、B站、百度、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搜索“西贝”,最常见的评论是“贵”,消费者对西贝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两方面:预制菜品质与高昂价格的不匹配。

打开外卖平台,西贝的店铺里,一份凉皮单人套餐31.5元,一份炒牛肉拌饭43元,一碗空心挂面21元,有消费者评价“有时候面和汤就半碗,太少了。” “我月薪5000以上,但是我不配去吃西贝” “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价格,不是是否是预制菜。像蜜雪冰城那样,人家都这么便宜了,谁会在意用过夜的柠檬呢?”这就是很多普通消费者的心声。


(外卖平台截图 网络截图)

作为一家主打西北菜的餐厅,西贝从最初就选定了高端路线,贾国龙在微博上说过:“只管把东西做好,钱不够找顾客要!省钱省出来的利润没有竞争力。”简单来说,贵一直是西贝的一部分,不贵就不叫西贝了。西贝这种高定价策略就是吃定了一部分用户,家门口的戗面馒头卖 5 毛一个,但你又不能拿它请客,没毛病吧?

在营销方面,西贝更是“有一套”。西贝进驻的都是一二线城市的大型商场,对标的是中产客户,在西贝莜面村的菜单上,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黄老汉和张爷爷被标注为“手工美食大师”,黄馍馍一个5块,张爷爷空心挂面一碗21块。消费者吃到嘴里的不仅仅是一口食物,更是包含着情绪价值的有机、产区、古法等噱头。

然而,善于讲营销故事的西贝,多次被爆出“预制菜”,为了自证清白,去年8月,西贝合伙人、联合创始人樊大卫还去西贝北京华贸店做了一期视频。但消费者的信任一旦流失,想挽回并不容易,他们会选择用脚投票,吃的不满意,算了,下次不来了。

针对预制菜,去年11月,罗永浩就在微博发文称:“不反对预制菜,但餐厅卖预制菜并且不注明的,本质就是欺骗。即使真的做到了宣传的‘安全美味’,它也是欺骗。”

在朱丹蓬看来,预制菜本身并非“原罪”,它解决了快节奏生活下的用餐效率问题,但是有些餐厅将预制菜包装成“现点现做”的噱头,一份售价五六十元,成本可能只要十几元。“中国菜讲究锅气,消费者付了高昂的餐费,得到的却是加热即食的产品,既没享受到现做的口感,也没获得对等的食材新鲜度,这种‘价值不对等’才是引发矛盾的关键。”更让人心有芥蒂的是,商家不会主动告知消费者食材为预制,反而用“现点现做”玩文字游戏,模糊“现场加工”和“现场制作”的区别。

预制菜早已不是秘密,真正的问题是:消费者是否有选择权和知情权。如果是预制菜,请明确标注;如果价格高,就拿出配得上的理由。消费者期待的不仅是一顿饭的便捷,更是对食品安全的基本保障。

本原创稿件版权归大象新闻所有。转载或合作,请联系:0371-65888889;邮箱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