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UKRI详解中英科研合作新范式:聚焦AI、气候变化与健康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第一财经资讯 时间:2025-09-11 20:27:34

9月8-11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投洽会”)在厦门举办。作为本届投洽会的主宾国,英国正不断深化与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双向投资与合作。

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英国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三大外资来源地,也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二大直接投资目的地。双向投资涉及金融、制造、汽车、医药、新能源等广泛领域。据初步统计,截至2025年7月,英国累计对华实际投资超过350亿美元,我对英国的直接投资存量也超过320亿美元。

本届投洽会上,英国派出了由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代表组成的近200人代表团积极参与,并举办了“中英健康创新平台投资促进活动”等一系列经贸交流活动。

作为中英科技项目研发和交流的重要平台,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简称UKRI)中国办事处主任博大力(Dr. Daniel Brooker)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高校科研实力快速提升,目前已开展诸多处于世界前沿的卓越研究,这为中英合作创造了更多互利共赢的机遇。

UKRI是英国最大的研发资助机构,年预算超80亿英镑,在全球设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四个办事处,通过联合资助、学术交流等方式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中英科研合作的现状与潜力领域

第一财经:UKRI在中英科技投资与研发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近年来,中英科研合作模式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博大力:UKRI是英国主要的科研资助机构。我们与中国合作开展了800多个联合项目,在过去18年中为中英合作投入了约4.4亿英镑。我们在众多学术领域推动多种形式的合作,宗旨是促进中英双方在互利共赢的科研方向上实现合作,为两国带来实质性的科学收益。

过去这些年,我们观察到中国大幅增加了对研发的投资。中国大学的研究能力迅速提升,它们现在开展的优秀研究已成为全球领先。例如,中国许多顶尖大学在全球大学排名中位居前列,开展的许多研究处于世界前沿水平,这为我们创造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强强联合有助于汇聚顶尖专家与机构,使合作研究成果真正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为资助机构,我们致力于链接全球最优秀的研究力量,而中国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科研合作伙伴。

第一财经:中英科技合作哪些具体领域最具潜力?

博大力:人工智能(AI)是一个发展迅速且令人关注的领域。我们尤其关注如何安全、可信地部署AI,建立有效的治理与伦理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医学诊断、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此外,气候变化是双方共同关切的重点。我们期待共同开发解决方案,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医疗健康也是关键领域,包括应对人口老龄化、传染病及非传染性疾病(如认知症与癌症)的挑战。第三是农业与可持续粮食生产,我们期待在该领域拓展合作。

第一财经:UKRI的资助是否以成果为导向?

博大力:我们资助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产生能够惠及公众的成果——不仅在经济效益方面,也包括社会、文化及环境和健康领域。作为英国的资助机构,我们既关注本国利益,也重视创造全球共同的利益。

许多全球性挑战无法由英国单独应对,需通过合作与共同利益加以解决,中国在这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伙伴。无论是在气候危机、可再生能源,还是老龄化社会的健康挑战方面,我们都致力于在能产生实际影响的领域推动合作。项目设计需明确裨益所在,同时确保中方也能获益,以共同利益驱动合作。

未来的合作前景

第一财经:UKRI是否在加强与中国公共和私人投资部门的联系,以调动更多资金支持?

博大力:我们已与中国建立了稳固的伙伴关系。中国是英国第二大科研合作方,仅次于美国;同样,我们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科研合作伙伴。在一些联合研究中,英中两国的合作非常紧密。随着两国政府在健康、气候等领域加强对话,我们正积极探索在研究合作方面的共同资助机制,并在双边关系框架下推进相关合作。

第一财经:当前技术和投资领域存在地缘政治紧张和国家安全考量,UKRI如何在此背景下维持中英之间的开放合作?

博大力:我们与中国一样,也意识到宏观环境的影响。但我们坚持专注于产生可公开共享的科学成果。例如,我们规定了“开放获取政策”,要求项目产出(如出版物与论文)必须向全球科学界开放。

我们坚信科学应贡献于全球公益,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通过定期与中方伙伴对话,我们也了解到双方在此方面的价值观和利益是相同的。

第一财经:未来1到3年,UKRI是否有新的资金或计划用于提升中英科研合作的规模与影响力?

博大力:我们正在审视新的机会。我们特别感兴趣的健康领域包括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和健康老龄化。在气候议题上,我们关注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例如,我们对可持续城市建设感兴趣,如何构建更可持续的系统。我们还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粮食生产,以及循环经济。

我们未来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加强对话和交流,推动联合项目与人才流动,鼓励更多英中研究人员协作。我们也重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与创新,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促进两国经济增长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