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云大厂半年复盘:GPU业绩暴增、国内云攻守各异、外资云持续调整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雷峰网 时间:2025-09-11 20:28:05



虽然上半年云厂商们都在 AI 浪潮中迎来业绩暴涨,但行业竞争依旧激烈,各家厂商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

作者丨胡敏 徐晓飞

编辑丨包永刚

“今年上半年火山引擎GPU业绩同比翻了两倍多,算是各产品线中增速最快的一项。”一名云市场分析师张帆调研测算。

张帆的测算结果,在许多云销售口中也能得到一些印证。多名云销售反馈称,火山引擎销售GPU 极为凶猛,有时为抢客户,甚至直接给出比友商低一半的折扣。低价拼杀,让火山引擎上半年收获不少 GPU 大订单,尤其是东区、北区销售。

当然,上半年也非火山引擎独享AI红利,几乎所有云厂商的业绩都因此大幅攀升。

阿里云前两季度接连交出超预期的答卷:Q1 营收增速回升至 18%,Q2 更是飙升至 26%,上半年整体营收达 635 亿元。腾讯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收入同比增长10%,达到555.4亿元。而微软中国区,也得益于OpenAI大模型,拿到了不少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订单。

AI确实让云市场繁荣了半年,但云玩家各自面临的激烈竞争与固有困境,却依然没有改变。

国内云市场上,阿里云、火山引擎继续激进扩张,而腾讯云、华为云则选择收缩产品线、保利润。然而防守未必等于安全,下半年腾讯云、华为云很可能同时承受双重压力:对内守利润,对外防友商。

外资云大中华区的情况同样复杂。

两大头部厂商亚马逊云科技(AWS)和微软云的主基调都是“变动频频、持续调整”。不同的是,AWS的变动集中在客户侧,而微软云的调整则更为全面。

AWS在中国本地市场和出海市场上遭遇国内云厂的进一步抢食,稳军心成头等大事。微软云一方面在人员、组织、策略上继续调整,推动自身从传统软件向云业务转型,另一方面凭借AI云服务,加速抢占大模型这一增量市场。

总结来看,上半年国内厂商激进与收缩并存,外资云也在调整与压力中寻求突破,到底谁能在增长与利润的拉扯中找到平衡,谁能在攻防中立于不败,才是下半年真正的看点。

01

上半年,云厂商AI 业绩集体暴涨,火山引擎增速或是最快

“上半年 GPU 大卖,还得感谢 DeepSeek。”火山引擎销售张讯回答道。

原本年初时,他还很忧愁今年业绩完成度,当时火山引擎整体业绩目标提升到 200 多个亿,要翻一倍,拆解到每个销售,基本都要扛2000 多万的销售额,这让他压力颇大,而且高层还对销售新的考核要求,不能全靠卖 CDN、短信,公有云三大件和 GPU 必须要占大头。

“这简直是难上难,当时想着如果完不成的话,就得给自己物色新工作了。”

但谁也没想到, DeepSeek直接给市场放出了一个王炸,它把大模型的使用需求,从少数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直接推向了大众应用和各类产业场景,调用量在短时间内激增,GPU 需求也开始暴涨。

当巨大需求扑面而来时,上半年整个云圈的氛围,只有一个词:亢奋。从高层到一线,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机会正在眼前展开,而包括张讯在内的大部分云销售,上半年也把主要重心都放在了 GPU的销售上。

据阿里云销售张宇说道,阿里云内部是下达了指令,不放过任何需求,即便客户只买一台,也要全力争取。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个意料之外需求量很大的群体:党政央国企,他们对DeepSeek的部署热情,一度可能都超过了民企。为满足这部分群体需求,几家云厂商还曾加班加点推出了DeepSeek满血版一体机,一台售价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

从结果上来看,上半年所有云厂商都因为 GPU 大赚一笔。

从公开的年报来看,阿里云前两季度接连交出超预期的答卷:Q1 营收增速回升至 18%,Q2 更是飙升至 26%,上半年整体营收达 635 亿元。单看一体机,有知情人士称,阿里云估计是卖了上百台。

腾讯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收入同比增长10%,达到555.4亿元。

不过,火山引擎可能是GPU 增速最快的厂商,云市场分析师张帆测算,相比去年上半年,今年上半年火山引擎GPU业绩同比翻了两倍多,是各产品线中增速最快的一项。

火山引擎为何能增速最大,除本身此前GPU 占比基数小外,还有几个原因:

第一是资源。没有卡,就是无米之炊。今年上半年,市场上主要卖的并不是训练卡,而是推理卡。字节内部此前就囤积了不少被市场低估的 GPU 型号,当时一度卖不动,如今却因供需变化而变成紧俏货。火山引擎正好凭借这批资源,占得先机。

第二是价格。“火山基本都是往5折以下。”据代理商刘珊谈到,如果纯比拼价格,火山引擎给出的价格比阿里云低了很多。

资源加价格,让火山引擎在上半年这次 GPU 大比拼中赢得了更多订单,但部分销售人员表示,这种收益在销售群体内部并非均衡分布。

比如,火山引擎华南地区有销售人员反馈,长三角、北京等地的 GPU 大订单规模远超华南区域。他们销售若上半年仅聚焦华南市场,大概率只能承接零散订单。

这种 GPU 客户分配不均,也让很多销售开始不再受限于既定的行业划分与区域管辖范围,转而在全国范围内主动挖掘客户。这种做法,不仅加速了火山引擎内部销售人员的竞争升级,还催生了部分销售乱象,“虚假业绩” 便是典型表现之一。

Q2 卷一卷还可以出成绩,但进入 Q3后,一些云销售察觉,GPU 生意比上半年难做了很多。

一方面是难找客户。“中国市场的 AI 创业者,除大厂自己在做应用外,似乎没有什么出名的AI应用了。”一位云从业者说,现在所有智算产业链上的人,遇到的问题都是这个,AI 客户到底在哪?

另一方面GPU 价格战还在升级。像是有千卡、万卡需求的客户基本与云厂商“无缘”,因为他们大部分都会选择自建,而其他小客户,他们用不出各个云厂商软件层面的差异,当软件没有太大差异时,厂商销售只有继续卷价格。因此,下半年云厂GPU 售卖还能否保持同等增速,目前来看还是压力很大。

02

国内云厂商战略分化:阿里、火山求增长,腾讯、华为要利润

虽然上半年所有云厂商都在 AI 浪潮中迎来业绩暴涨,但当前云市场竞争依旧激烈,各家厂商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

先看国内云厂商,今年上半年,一个很明显变化是,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火山引擎这四家云厂商的战略分化愈发明显。

阿里云依旧凶猛,依旧要向市场要增量。与往年不同的是,过去锚定的增量还是对存量市场的激烈争夺,而今年上半年,阿里云明显试图走出“卷存量”的泥潭。无论是借助 AI 浪潮,还是加码全球化布局,阿里云都在寻找新的突破口。

火山引擎也仍然激进,是目前云牌桌上唯一一家还敢把营收目标设置成翻倍的厂商。这也引得腾讯云、阿里云更为紧张。多名腾讯云员工称,以前他们只需要跟老板汇报阿里云的变动,但必须同时汇报阿里云、火山引擎两家的变动,这也让他们的工作量翻倍。

相较阿里云、火山引擎持续追求营收增长,腾讯云、华为云今年的首要目标仍然放在盈亏平衡。

腾讯云喊利润较早,去年底内部口径是已整体实现盈亏平衡,今年则要求各团队实现盈利。华为云今年是立下军令状要利润,所以今年上半年的华为云,一直处于大刀阔斧的变革之中。

前不久,华为云对产研线进行大范围合并,之后聚焦于“3+2+1业务”:通算、智算、存储,AIPaaS、数据库,以及安全。在此之前,华为云也已进行过多轮组织调整,华为云中国区总裁张修正等均有职位变动,另外产品线也做了收缩,企业邮箱、域名注册、云监控等近二十款服务与产品的下线或即将停售。

站在企业视角,腾讯云、华为云收缩调整,挤出利润非常合理。云不论在腾讯、还是在华为,实际上都不是最核心赚钱的业务部门,当云已经走出高速增长期后,集团继续输血血拼,投入产出比没以前高,倒不如让这一业务部门能自负盈亏,不拖累集团,这才是最佳状态。

站在行业视角,腾讯云、华为云目前的战略也引发部分从业者担忧。毕竟,阿里云、火山引擎仍在激进扩张、抢占市场,而它们却在通过收缩产品线来止损,避免陷入价格战。这种差异化策略,可能导致厂商间在下半年压力更大。

比如收缩产品线背后,必然有部分客户需求会得不到满足,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客户流失隐患。一位云合作伙伴提到域名注册的影响:“你不可能让客户去别的厂商买域名,再折回买服务器,中小客户根本不可能这么做。”

产品线收缩影响中小客户流失,而友商低价则是在加速导致大客户流失。据悉,已有许多大客户拿竞品折扣作为筹码,要求腾讯云进一步让利,使其承受不小压力。

与此同时,华为云内部近期也颇有压力,担心腾讯云、火山引擎趁其调整之际发动“偷袭”。不过,雷峰网向多名腾讯云、火山引擎员工求证,对方表示目前尚未推出针对华为云大客户的搬迁折扣。想了解更多华为云近期信息,欢迎添加作者微信mindy1857交流。

一名腾讯云销售则补充道:“华为云的客户以政企为主,但腾讯云对这类客户兴趣不大。政企项目周期太长,而我们考核季度回款,做这类客户的销售很容易活不下去。”

整体来看,下半年腾讯云、华为云都面临双重压力:对内要守利润,对外要防友商抢客。

而厂商承压的同时,很多员工也会因为厂商业务收缩,而再次面临调岗,或者重新找工作。下半年,这些人将流向何处,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

过去两年,火山引擎曾是主要承接方,不少产研和业务人员都跳槽过去。但如今火山的坑位已基本补齐,下半年的云就业市场无疑将更加严峻,甚至一些年薪千万的高管,也可能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陷入难以找到合适岗位的境地。

03

两大头部外资云:AWS遭围攻,微软云遇“冰火”

再来看外资云,今年上半年,亚马逊云科技(AWS)、微软云等头部外资云厂商在大中华区的主基调是“变动频频”。

这些变动集中在攻防策略、高管更迭、部门重组、业绩分化加剧等一系列方面,而下半年,这种动态调整的趋势还将继续。

AWS:遭遇国内云“追击”,稳军心成头等大事

“被国内云追得很紧”是2025上半年AWS大中华区面临的竞争态势。

不少外资云销售告诉雷峰网,他们现在也开始“紧盯国内云的动向”了。

事实上,过去三四年,阿里云、腾讯云等国内云大厂一直在挖AWS的中国客户:从中小型开始,到去年的小红书、携程、比亚迪,客户越来越大;从之前挖中国本土客户逐渐扩展到挖中企出海客户,一步步蚕食AWS的地盘。

今年上半年,AWS大中华区团队终于坐不住了。

“前些年经济上行期,一些客户被抢问题也不大,因为有更多的增量来覆盖。但现在情况变了。”外资云专家赵磊告诉雷峰网,经济下行期,任何关于客户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员工敏感的神经。

首先展开防守的是国内本土市场。

“为了留住本土客户,解决资源闲置率问题,AWS也开始猛打折了。”外资云销售王林透露,今年上半年AWS开始实行一些较为激进的价格折扣政策,对一些客户甚至可以打到阿里云标准价的四折左右。更多AWS国内政策可添加作者微信xf123a获取。

其实早在今年年初,在AWS美国总部的施压下,AWS大中华区负责人储瑞松就领到了“提升中国本土客户业绩”的KPI——把AWS在北京、宁夏两大region的利用率提上来,扭亏为盈,收回成本,成为其2025年的一大主要任务。

如今大半年过去了,成效难言满意。“卷价格,谁能卷过国内云?”王林无奈道。

在出海市场上,AWS也加码了一些应对措施。

比如,给中企出海客户对接更丰富的海外资源;推行Pan Amazon项目—— 整合亚马逊集团内部云服务、电商、物流、广告、智能硬件等多元资源,统筹打包后为客户提供灵活的定制化资源组合等等。

目前这些举措的效果正待释放。

不过,总体上看,在中企出海上AWS仍有较强优势。

比如今年二季度,AWS大中华区团队先后斩获了TikTok、SHEIN两大客户订单,金额均在10亿美金以上。

“在出海大客户、大订单上,外资云的优势依然明显。”前述外资云专家赵磊坦言。

除了遭遇友商追击、客户动荡外,从今年4月开始,关于AWS大中华区一号位变动的传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流传出来。

主要围绕“储瑞松或将离任、已面试火山引擎”、“黄陈宏博士或将接任”等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鉴于储瑞松是2023年10月上任,若按“2+1”模式签订的聘用合同,2025年10月恰是其合同到期之际。不过,凭借不久前到手的两个10亿美金级别订单,其今年的业绩应该是稳的。

而据最新传言,储瑞松已拿到续签合同,但未必会继续负责大中华区。

为何关于AWS大中华区一号位变动的传言如此之多?这也是AWS今年上半年令人费解的地方,而这一传言的谜底有望在下半年揭晓。

微软云:业绩分化,带来“冰火两重天”

微软云大中华区今年上半年的基调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冰”的是高管出走、部门拆分、裁员频发,“火”的是得益于AI业务的拉动,其业绩持续向好。

先来说“火”的一面,背后的推手是OpenAI等大模型服务。

“我们今年主要就是抢占AI云市场。”多位微软云中国伙伴表示,这是微软云中国眼下最大的机会。

他们告诉雷峰网,前两年,由于OpenAI的领先性,很多中国大模型公司、互联网巨头都采购微软的大模型云服务来训练自己的模型。而这两年,随着各类大模型应用的涌现,更多的公司开始购买微软各种AI云服务。

这种背景下,北京、江浙皖等互联网中大型公司聚集的区域,成为微软云今年上半年的营收重地。

事实上,近两年,中国市场一直是微软云AI服务的消费大头。去年下半年,微软云 OpenAI 业务的全球营收中约有1/4来自中国市场。可以说,微软云大中华区拿到了一张强劲的增长牌。

“在海外AI云市场上,也就谷歌云能和微软PK一下。”外资云业内人王斌表示,这两家在模型实力、政策便利性上有相对优势。

再来看“冰”的一面。

今年上半年,在人员变动上微软云大中华区可谓动静不小。

最受公众关注的是裁员。今年4月,微软全球宣布了一次较大范围的裁员,大中华区也拿到了裁员指标,不过这一影响主要在6月前后展现出来。

6月底7月初刚好是微软新旧财年交替之际,全球裁员叠加年度考核,再加上新财年组织架构调整,多重因素下,微软云大中华区在六七月份走了不少人。

除此之外,高管变动和部门重组也引得业内频频侧目。

今年上半年,微软中国区总裁原欣,数字原生事业部副总经理袁志明,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数字原生事业部负责人田灼,三位高管接连变动。

今年3月初,原欣离开微软,赴SAP大中华区担任总裁一职。4月,袁志明离开微软,加入阿里云,负责部分出海业务,向刘伟光汇报。7月,田灼调任亚太,担任微软亚太区数字原生线负责人。

三位高管调动背后,表面上都与“业绩”有关,但更深层上,则反映了微软云在中国市场的一系列“转向”。

转向一是,缩减政企业务的权重,把更多兵马投入到泛互等公有云用量大户上;转向二是,延续从传统软件向云服务的转型。

以前,微软云大中华区的政企业务集中于原欣这边,其辖下条线里包含不少政企客户,这类客户本来在用云上就不容易起量,近两年还增加了国产化需求。

这种背景下,原欣下面的PS(Public Sector)事业部酝酿拆分已久,在今年6月终于尘埃落定:部门里营收较好的教育类客户被单独摘出来放到了数字原生部,其余政企、孵化器等客户基本被打散,划到了不同团队里。

PS部门消失的背后,是政企类行业线营收不振,也意味着后续政企行业线不再是微软云大中华区关注的重点。

而袁志明这边的离职,据一些业内人称,主要是由于其所负责的数字原生部门里的东区业绩相对较差。这个“相对”主要是相对于北区而言。关于微软云各区市场情况可添加作者微信xf123a交流。

尽管东区拥有Temu等大客户,但与北区相比,业务规模仍显偏小。“北区这两年太猛了,不少叫得上名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微软AI云服务的用户。”外资云销售吴嘉表示。

“这两年微软的传统软件也不好卖了,云业务营收占比越来越大,而北区互联网公司多,云和AI的需求也大,业绩自然要比南区、东区更好做一些。”

不难看出,AI给微软云带来的拉动效应还在持续显现。

这也体现在田灼近期的晋升当中。

此前,田灼主要负责微软云大中华区数字原生事业部,该部门以互联网和游戏客户为主,也是微软AI云服务的营收大头。

据多位业内人透露,今年4月前后,国内某云巨头向微软云下达了约 2 亿美元的 AI 服务采购订单。该订单与北区互联网企业的一系列 AI云订单,共同被列为了田灼的晋升依据。

一边是AI带来的业绩拉动,一边是政企和传统软件业务占比的缩减,微软云中国今年上半年的一系列调整,本质是新旧增长动能的切换。

04

中国云计算市场进入关键“变阵期”

可以说,今年上半年,中国云市场进入了玩家洗牌、格局变阵的关键期。

云计算是讲求“规模效应”的生意,国内云大厂眼下在“扩张还是收缩”上的战略抉择,极有可能在未来拉开彼此间的身位,引发市场格局的分化。

战略分化的背后,部分国内云大厂已经在出海市场上与外资云展开争夺。下半年此类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对国内云厂而言竞争难度也将升级。

毕竟外资云营收大头集中在欧美大企业、中国出海巨头上。尽管上半年国内云厂挖了一些客户过来,但TikTok、币圈、Temu、SHEIN等才是支撑外资云大中华区营收的“顶梁柱”,接下来国内云厂商的挑战是如何才能拿下这类大额订单。

可以预见,下半年中国云计算市场玩家们将会进入新一轮赛跑,而战争也将在国内外市场上全面打响。

是否想加入最劲爆的雷峰“云厂情报群”?每日分享大厂内幕、领导避坑、优质岗位等一手信息,入群可添加作者微信Ericazhao23

注:张帆、张迅、张宇、刘珊、赵磊、王林、王斌、吴嘉皆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