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开发一种“纳米机器人”,将邻近标记技术这种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常见的“观测工具”,转变为有望精准打击癌细胞的“治疗工具”,昨天深夜,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团队开发出一种“工程化纳米酶”,它能下达高效催化的标记指令,在癌细胞表面制造出一个强大的人造靶标。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韩硕介绍,这种“工程化纳米酶”可以特异性地在肿瘤细胞的表面长一个标签,免疫系统可以非常特异地识别这个标签,从而精准地把肿瘤细胞清除掉。
这种高密度的标记,不仅是简单的指引,更是吹响战斗的集结号,能触发最强攻击模式,对相应部位予以精准打击。因此,这种“工程化纳米酶”也被研究人员比作“纳米机器人”。
相比类似功能的"生物酶",“纳米酶”成本更低,生物安全性更好,延展性也更强,还可以通过深红光或超声波响应。
目前,这一研究在实验小鼠和乳腺癌、胃癌、肠癌等相关病人样本的体外研究中,均取得良好疗效,将为开发更智能、更高效的下一代免疫疗法开辟全新道路。
看看新闻记者: 朱齐越 林羡德
编辑: 张蕴昆
责编: 周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