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越熙
9月11日下午,在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上,“2025蚂蚁Intech奖”正式揭晓。10位青年科学家获“蚂蚁Intech科技奖”,每人获20万元奖金。同时,10位来自全球顶尖学府的中国籍在读博士生获“蚂蚁Intech奖学金”,每人获5万元奖金。
图:2025“蚂蚁Intech科技奖”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宏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等学界权威亲临颁奖。美国科学院、工程院、艺术 与科学院三院院士Michael I.Jordan,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田纳西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教授Jack Dongarra通过视频寄语青年学者:“科研之路未必平坦,但你们今日探索的问题将定义未来技术与机遇。请大胆求真,你们的研究终将影响世界。”
图:2025蚂蚁Intech科技奖获奖名单
据了解,本届获奖者在通用人工智能(AGI)、具身智能、数字医学、数据安全等前沿方向展现出卓越创新能力,成果被业界广泛采用。其中,“蚂蚁Intech科技奖”10位获奖者与其代表性成果如下(按姓氏拼音排序):
金鑫(北京大学副教授):针对智算中心大规模分布式资源管理,提出软件定义的人工智能系统方法与技术,融合计算、网络、存储资源,优化大模型训练与推理性能。
李永露(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研究具身数据的挖掘、生产与利用,以及面向物理理解与推理的具身模型基建。
汪定(南开大学教授):以用户脆弱口令行为为切入点,发现人类口令分布函数,建立定向口令猜测模型,引起美国身份认证标准修订。
王利民(南京大学教授):开发首个领先通用视频理解大模型InternVideo(下载量超500万),并提出“渐进式训练”方法,让AI像人类分层理解动态世界,赋能自动驾驶等场景。
王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首创“零空间约束”知识编辑技术,实现对大模型中陈旧或敏感信息的精准“遗忘”,增强模型可信与安全性。
张帆(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将AI引入弥散磁共振成像,可将术前影像神经纤维提取缩短至几分钟内,被多国临床机构采用,为急救患者抢占黄金时间提供技术支撑。
张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提出压缩数据直接计算理论与技术,为大数据高效处理提供新方案。成果曾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
张扶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 教授):在泛在智能感知领域提出基于菲涅尔区衍射的无线感知理论,揭示了感知极限与位置依赖等关键理论问题,推动了无线感知应用落地。
赵恒爽(香港大学 助理教授):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开发多个性能领先的场景理解视觉基础模型,包括颇具影响力的2D、3D和2.5D视觉基础模型PSPNet、Point Transformer和Depth Anything,启发并推动多项相关研究和众多下游应用如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等。
张宇(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提出高性能图计算理论与方法,攻克图数据依赖稀疏性、非规则性等难题。其图计算系统多项性能指标领跑Graph500。
大会同期颁发了“蚂蚁Intech奖学金”获奖名单,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全球顶尖高校的10位中国籍在读博士生,每人获5万元奖金。
(图:2025蚂蚁Intech奖学金获奖名单)
“科技驱动是公司立身之本,青年科研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引擎。”蚂蚁集团首席技术官何征宇在颁奖时表示,Intech奖自2024年设立,采用院士及权威专家的提名评审制,旨在发掘并支持计算机与交叉学科领域的中国青年科研力量,今年首次增设面向中国籍在读博士生的“Intech奖学金”。本届整体参评规模达去年3倍,海外申报者占比超20%,候选人来自牛津、耶鲁、斯坦福及清华、北大、港大等,海内外关注度显著提升。
近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生态蓬勃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十年中国AI科研人员从2015年不足万人至2024年的5.2万人。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高校持续构建世界级科研体系,蚂蚁集团等企业通过设立奖项与产学研合作,成为培养青年科研人才的重要支撑。
据了解,近年来蚂蚁持续加大对AGI等前沿技术与青年人才的投入:今年4月推出“Plan A”全球招募AI顶尖人才;同时组建以首席技术官何征宇为首的AGI攻坚团队,开源多项大模型与强化学习框架;并通过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设立科研基金和研究型实习项目等举措,构建多元化的青年人才生态,推动技术更快服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