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独家 | 大润发吕国铭退休,李春德接岗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商业观察家 时间:2025-09-11 22:32:00


交流超市调改,实名添加微信lihua759321进群

多位市场人士向《商业观察家》确认,大润发的“核心盘”——快消品商品部总经理(采购)吕国铭于近期正式退休,原快消品商品部副总李春德接任。

此次人事变动,显示德弘资本控股收购高鑫零售(大润发+欧尚)后,大润发相关业务及组织调整设想的持续落地。

早前,2025年5月,大润发做了一次区域调整,裁撤了华中大区总部,未调整前,大润发于全国设置了华东、华北、华南、东北、华中五个大区总部,大区总部分别驻地:上海、济南、广州、沈阳、武汉。

近期,大润发则还开启了门店调改工作,对上海等多个城市的多家门店在做门店调改升级工作。

吕国铭

市场对吕国铭的“动向”比较关注。在德弘资本控股收购高鑫零售之后,关于吕国铭的未来动向,市场同步就出现了一些猜测。

吕国铭于大润发有过多个岗位工作经历,做过门店一线,做过区总,但吕国铭当下被市场所熟知的,还是大润发快消品“采购老大”身份。

因为大润发是靠快消品成长为中国超市大卖场行业“一哥”地位的。快消品成就了大润发“陆战之王”的美誉,并让大润发打出了“生活必需品卖场”的这张名片。

也是依靠快消品的价格竞争力与议价能力,大润发跑出了它的复制模型——快消品带来流量,支撑了大润发的大店模型(大卖场二房东盈利模型+商店街租金);快消品带来利润空间(前后台毛利),“供血”支撑大MALL的复制扩张。快消品的潮流快速更替特征,为零售商带来了潮流引领能力,大润发得以做出品牌、得以低价拿地做大MALL(大润发门店35%为自有自持物业)。

最后,也是得益于快消品,让大润发能够更好下沉。大润发进入中国大卖场行业不是最早的,但却是下沉最早的。截至2025年上半年,大润发拥有的505家店中,75.6%开在了3-5线市场。它能下沉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快消品有价格竞争力,在低线市场有潮流引领能力,有聚客能力,有标准化能力。进而,大润发能做下沉市场,能下沉到低线市场。

由此,因快消品的重要地位,一直以来,大润发快消品“老大”于外界似乎也形成了一个“观感”:于企业内很强势,于供应端很强硬。

像吕国铭本人,就主导推动了大润发与蓝月亮的那次著名的博弈,还主导了大润发与欧尚中国采购的整合。这些工作,不“强势”是很难推动下来的。

此次,吕国铭的退休,则可能意味着了大润发快消品一个阶段的过去,以及另一个阶段的到来。大润发快消品,乃至整个商品体系业务有可能会有一轮调整。

快消

超市业不同阶段的“驱动引擎”是不一样的。

超市行业早期的连锁化发展,是由快消品引领,大润发、家乐福等冒出来了。随后,随着电商等崛起,快消品受到了极大冲击,线下卖场的市场份额进而一直在往下掉,基于快消品为主营的卖场,客流的下滑趋势则看起来是不可逆的,这逼迫行业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随后,超市行业的驱动引擎就切换到了生鲜,我们就看到了永辉,以及区域超市零售商的崛起。

生鲜之后,随着年轻人不做饭了,以及小家庭化,生鲜带动的增长空间日趋稀薄,超市业的驱动引擎又再次切换——即食品类:生鲜加工化、餐饮化、社交化开始引领超市行业发展,由此,盒马、学习胖东来等就成为了一股风潮,它们抓住了新一代年轻消费者。

在这个过程中,老牌超市公司——大润发等于是连跨三个“驱动引擎”。第一个“驱动引擎”——快消品,大润发抓住了时代机遇。

第二个“驱动引擎”——生鲜,大润发则不是行业内最强的了,但也不能说大润发完全没有生鲜能力。其最近的一波调改升级,生鲜标品化仍是重要工作内容。

第三个“驱动引擎”——即食,大润发则似乎相对显得更迟缓。现在超市业的即食品类发展得很快,盒马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烘焙连锁;山姆的熟食差异化及创新走得很靠前;奥乐齐等硬折扣社区超市也能覆盖社区的一日三餐。

所以,完整跨越三个“驱动引擎”的大润发应该做什么?

是守住快消品,还是做强生鲜,还是押注即食,还是寻找未来的某个潜力方向?

可能各方面工作都要做,快消品的基本盘不能丢,丢了根基可能就没有了;生鲜不能不做,不然超市没有差异化;即食不搞不行,你不能放弃年轻人;“未来”则也还是需要去看去关注。

所以,当下大润发的转型,工作量其实很大。

单就快消品而言,大润发可能需要稳住它的规模优势,同时,年轻化、潮流化,以及持续做强新品能力。

商业观察家

本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