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9月,在中国看见科技从宏大走向具体,听到科技金融产学研领军人物的观点激荡。
9月10日至13日,以“重塑创新增长”为主题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共设1场开幕主论坛、40多场开放见解论坛、全球主题日、10多场创新者舞台、近万平米科技展览、5000平米科技集市、1场科技智能创新大赛和1场科技人才招聘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11日上午最重磅的开幕主论坛上,嘉宾们不约而同地围绕AI这一时代关键词给出各自的思考。2024年图灵奖得主、“强化学习之父”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预言,人类正进入新的“经验时代(the Era of Experience)”,而且人工智能的替代不可避免。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从“开源”的潮流引申得出,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往前走的必需环节。
在宇树科技宣布IPO计划后,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首次公开现身,畅谈大模型时代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则从商业咨询视角断言,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瓶颈在组织文化,而成功的AI转型必须由CEO主导、业务驱动而非IT部门推动;需要聚焦利润而非应用场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孙玄还给外滩大会带来了“人造太阳”的热度,用1克核聚变燃料释放的能量相当于8吨石油的能源前景,给出了未来AI技术发展所需的能源供给的解决之道。
2024年图灵奖得主萨顿:人工智能的替代不可避免
2024年图灵奖得主、“强化学习之父”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在9月11日上午的开幕主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他延续了7月底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的表态,认为用于训练大模型的数据已几乎耗尽,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时代”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落幕,人类正进入“经验时代(the Era of Experience)”。
2024年图灵奖得主、“强化学习之父”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主办方供图
这一次,萨顿解释得更详尽,他表示,“经验”指的是观察、行动和奖励,这三种信号在智能体与世界之间来回传递。“一个智能体的智能程度,取决于它能预测并控制自身输入信号的程度,特别是奖励信号。”
“经验是一切智能的核心与基础。”萨顿同时指出,强化学习带领人类进入了新的经验时代,但要释放全部潜力,还需要两项目前尚不成熟的技术——持续学习(continual learning)和元学习(meta-learning)技术。
面对外界对AI带来偏见、失业甚至人类灭绝的担忧,萨顿认为,这种对人工智能的恐惧被夸大了,并且是被某些从中获利的组织和个人煽动起来的。他以经济社会的运行为例解释道,只有当每个人有不同的目标和能力,经济才能运行得最好。同样,目标不同的智能体,可以通过去中心化的协作实现双赢。
“人类最卓越的超能力,就在于比其他任何动物都更擅长协作。人类最伟大的成功在协作本身——经济、市场与政府都是成功协作的产物,”萨顿表示,人工智能和人类繁荣将来自于去中心化协作。“协作并非总能实现,却是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我们必须寻求协作、支持协作,并致力将协作制度化。”
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他提出了四条现实的“预测原则”:第一,对世界应该如何运转并没有共识,但没有哪一种看法能够凌驾于其他;第二,人类将真正理解智能,并借助技术将其创造出来;第三,当今人类的智力水平,很快将会被超级人工智能,或者超级智能增强的人类远远超越;第四条,权力和资源会流向最聪明的智能体。基于此,萨顿认为,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人工智能的替代将是不可避免的。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往前走的必需环节
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在开幕主论坛上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最新思考。他注意到,开源这一沿用软件时代的概念,在2025年成为了AI竞争的关键变量。
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主办方供图
在今年1月之前,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基础模型都集中在美国几家头部公司,随后通义千问Qwen开源,DeepSeek开源,OpenAI CEO Sam Altman也承认,在开源这个时刻,OpenAI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
王坚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开源的含义已经从代码开源,演进为资源开放,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开源”的一大特点,而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往前走的必需环节。
今年5月14日,之江实验室第一次把12颗卫星同时送上了天,在这12颗卫星组成的星座上,第一次把8B 参数模型放到太空去了。王坚解释,“太空是人类最大的资源,今天绝对不是只把人工智能用在手机上、电脑上,其实人工智能不应该缺失太空”。在在通讯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以后,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就会出现第四种卫星,他称之为“计算卫星”。
王坚说,这个项目被命名为“三体计算星座”,希望有无数的主体来共同完成这个星座,共同分享这个太空,未来真的把每一颗卫星开放给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人。
“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的陪伴和AI,这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最激动人心的地方。”王坚表示。
宇树科技王兴兴:小组织的爆发力会越来越强
在宇树科技宣布IPO计划后,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首次公开现身。他作为年青一代的创业者代表,出席了开幕式的圆桌论坛环节,并用“幸运”来形容自己的创业史。
到如今满打满算创业9年的他,也谈到了自己的遗憾:在2011年时他曾对AI也非常感兴趣,但当时AI非常冷门,相关的学习资料也较少,“当时我看了几本书,觉得能做的有限,后来就没花太多时间关注。AI确实是我最后悔的一件事。”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主办方供图
“现在AI写文作画,已经比99.99%的人都要做得好。但真正让AI干活,还是一片荒漠。”王兴兴称,“真正让AI落地干活,现在还在大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前夜。对我个人而言,这个时代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王兴兴认为,当前具身智能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包括高质量数据以及模型算法层面。在数据层面,数据采集和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也需要提升数据的利用率。在模型层面,当前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并不理想,并且在机器人领域,模型与机器人的控制模态对齐也是难点。
尽管存在挑战,但王兴兴对未来依旧十分乐观,他认为现在创新创业的门槛已经大幅降低,年轻创新者迎来了好时代。真正可以用AI工具去实现新创意,并且在AI时代,小组织的爆发力会越来越强。
在王兴兴眼中,AI时代非常公平,只要聪明,愿意做事,荒漠中终会长出参天大树。对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年青一代,他建议“忘记过去的经验,学习当下最新的知识,全力拥抱新时代。”
麦肯锡倪以理:“本地对本地”模式正成为全球现象
“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瓶颈在组织文化。”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在开幕主论坛演讲时给出如此判断。
在这场题为《把握新时代机遇:从“世界工厂”到“全球企业公民”》的演讲中,倪以理首先谈到,成功的AI转型必须由CEO主导、业务驱动而非IT部门推动;需要聚焦利润而非应用场景;必须对流程和组织进行重构,而非简单优化;需打破组织壁垒和惯性,真正的突破口在于“变革管理”。
倪以理还谈到近两年中企最热关键词之一——出海。“你可以对地缘政治没有兴趣,但地缘政治会找到你。”他表示,“本地对本地”模式正成为全球现象,企业应致力于建立更加分散化、多元化的全球布局。
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主办方供图
实际上,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企业仍以国内市场为主。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中企海外收入占比在2010年和2021年分别为7%和8%,远低于韩国的60%与65%,也不及日本和美国水平。此外,2024年全球品牌百强中仅12家来自中国,与美国61家形成鲜明对比。
倪以理将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0时代依赖低成本制造与出口规模;2.0时代以海外并购驱动能力补全;3.0时代则强调以全球企业公民身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中国企业需从纯出口交易变为树立全球观念,从出口终端产品转向输出IP、专长与能力,采用合资、少数股权投资等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并建设国际化管理团队等。倪以理表示,“如果我们能走到这一步,中国企业将多一个出路,也多一个增长空间。”
中科大孙玄:唯有“人造太阳”能喂饱AI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星能玄光创始人兼董事长孙玄从能源侧给出了AI的终点:“AI的终点是能源,能源的终点是聚变。” 在他看来,核聚变一旦实现,不仅将带来一场能源革命并引发工业革命,更是迈向利用宇宙中最普遍能源、跨越到更高阶文明的关键一步。
主办方供图
当下,驱动聚变能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关注的核心力量,正来自于其最大的需求方——人工智能。孙玄在演讲中援引数据称:“AI目前用电量占地球的1.5%,如果我们把AI比喻成‘地球大脑’的话,人的大脑能耗占人体的20%,因此有人预测,AI的耗电量也将占地球总数的20%以上。”这意味着,仅人工智能一个领域,就将产生巨大的能源缺口。而核聚变正是满足未来AI技术发展所需的能源供给的解决之道。
聚变指的是两个轻核聚合成一个重核,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质量亏损,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孙玄解释道,核聚变拥有极高的能量密度,1克核聚变燃料释放的能量相当于8吨石油。
从2020年起,资本对于核聚变的投入增长显著,英伟达、谷歌、OpenAI等头部国际科技企业均已入局核聚变领域。然而,通往“人造太阳”的道路上仍存技术难点。
孙玄解释道,实现核聚变的核心科学难点在于约束温度高达上亿度的等离子体,“有点像我们试图用笼子捆住一个脾气暴躁的野兽,很难”。
目前,追逐可控核聚变的主流技术分为激光惯性约束与磁约束两大方向,二者的实现条件均对工程建造要求极高。无论是研制精密无比的巨型激光器,还是建造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级别的庞然大物,均存在价格昂贵、工期长的问题。为此,科学家提出名为“磁惯性约束”的混合路径,它能大幅降低造价和建造时间并提升迭代效率。但这一新聚变途径带来“人类智力的挑战”,有赖于人类理解其中的物理过程,而这正是AI技术得以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在AI技术的助力之下,核聚变领域被视为已处于商业化落地的黎明前夕。据美国聚变工业协会(FIA)2024年7月发布的报告,全球核聚变商业公司累计获得总投资额达71亿美元,同比增加9亿美元,资本市场融资屡创新高;受访的35家企业中,89%的企业看好在2030年代末之前实现并网发电。
“人工智能的进步代表人类的智力从碳基到硅基的演化,聚变代表的是人类从利用地球上已有的能源形式到宇宙能源形式的一个转变。这两者分别实现,都可以说是代表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如果两者能够携手起来,或许可以加速这个大时代的来临。”孙玄表示,“当未来到临时,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赵唯佳 发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