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新能源服务迈向“电随车动”时代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北京商报 时间:2025-09-12 02:04:27

在服务贸易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服务领域正迎来一场深刻变革,迈向“电随车动”的新时代。

据悉,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交通运输服务专题展上,还将呈现更多类似的交通服务创新。本届专题展以“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为主题,聚焦交通科技、物流运输产业和智慧交通领域,通过“线下+线上”的形式,全面展示智慧交通、绿色出行领域的前沿技术与服务模式,展现我国交通运输服务智能化、低碳化的新发展趋势,为服务贸易注入新的活力。


一键下单,超充速达:

服务贸易触手可及

在北京海淀区小南庄社区,一辆通身雪白的长方体智能移动充电车格外引人注目,它宛如一个贴心的“充电伙伴”,随时准备为车主提供服务。“有需要的居民可在微信群里预约,远程打开汽车充电口,物业工作人员就会操作移动充电车到车位上给车辆充电。”海淀小南庄社区书记柳春英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这台移动充电车为直流快充设备,平均1小时就能为电车完成“续航”,每度电只需1元,用户可线上结算,真正实现了从“车找桩”到“桩找车”的转变,切实解决了新能源汽车急需充电的相关需求。这一创新服务模式,作为服务贸易在社区层面的生动实践,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捷。

据柳春英介绍,小南庄社区的居民院大多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变压器是上世纪90年代平房拆迁上楼时所设,设备老旧,电容量有限。社区里的新能源车主曾反映想加装充电桩,但经过测算,仅能满足很少一部分车主的需求,充电缺口依然很大。考虑到社区新能源车越来越多,车主充电问题会愈发严峻,社区将问题反映给了街道,最终由海淀区城管委和街道共同对接了北京首钢城运公司,在去年10月中旬引入了移动充电车。这一跨部门、跨企业的合作,正是服务贸易中多方协同、资源整合的体现。

据首钢城运技术研发部负责人常一龙介绍,为适应社区相对复杂的环境和路况,这台车在引入社区之前还进行了一次改造升级,增加了转向的灵活度。

不仅是小南庄社区,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目前赛宝新能源已在北京经开区投放约60辆移动充电车,覆盖大雄郁金香舍、上海沙龙、朝林广场等社区及企业园区,累计服务超10000位车主,完成近6万次充电。

赛宝新能源首席运营官林琳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上门超充服务旨在解决车主充电过程中的各类痛点。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快速响应车主需求,让充电变得更加轻松、高效。”这一广泛的服务覆盖,体现了服务贸易在区域内的拓展与深化,让更多民众受益于新能源服务的创新成果。

生态互补,并非竞争:

服务贸易多元共生

上门超充服务的出现,会不会与现有充电桩网络形成竞争关系?在亿瓦研究院创始人黄山看来,“移动充电车是补能领域的一个场景补充,主要用于应急补电和高速救援等特殊场景,可以与充电桩网络形成互补”。这一观点揭示了服务贸易中不同服务模式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

林琳解释道:“上门超充服务主要填补了现有充电桩网络的‘网络盲区’和‘应急缺口’。在一些老旧小区,由于空间有限,安装充电桩面临诸多困难,车主充电难题突出。而移动充电车可上门服务,覆盖这些家充难以触及的区域。此外,在应急场景中,如节假日服务区‘一桩难求’、车辆半路抛锚等情况,上门超充服务能够快速响应,实现即时补能,弥补公共快充‘无法移动’的短板。以节假日为例,服务区充电排队时间平均可达2—3小时,上门超充服务只需1小时就能到达现场并完成充电,大大节省了车主时间。”

柳春英也表示认同:“对于临时有充电需求或不方便前往固定充电桩的车主来说,这种服务非常实用,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引入上门超充服务后,我们社区居民的新能源车充电难题得到了明显缓解。”

林琳将移动补能在整体补能生态中的定位形象地比喻为“毛细血管+应急响应层”。把补能生态类比为“能源供应链体系”,公共快充站是主动脉,解决主流补能需求;家充具有私域属性,提供稳定补能;而移动超充则像毛细血管一样灵活、上门,解决“最后一公里”和突发需求。这种多元共生的服务模式,丰富了服务贸易在能源补给领域的层次,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设备勤行,民众少忧:

服务贸易科技赋能

上门超充服务的兴起离不开技术支撑,而未来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持续推动这一业态蓬勃发展,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在服务贸易领域,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车多桩少”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林琳对此分析指出:“当前车桩比例失衡问题愈发突出,尤其在高峰时段或偏远区域,补能难成为车主普遍痛点。移动超充服务可快速响应、灵活调度,有效填补固定充电网络覆盖不足的空白。”她进一步强调,除了日常补能外,应急需求也正逐渐常态化,“即时补能”正演变为一种刚性需求,这为上门超充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然而,移动充电车行业仍面临现实挑战。在黄山看来,当前移动充电车行业发展的核心瓶颈在于成本问题,包括人工成本和自动化设备的高投入。

面对成本挑战,技术正在提供破局之路。林琳表示,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普及及电池行业的不断发展,移动充电车有望实现自主行驶和自动充电,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便捷性与智能化水平。这一技术发展趋势,将为服务贸易带来新的增长点,推动行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2025年服贸会交通运输服务专题展上,将有多家企业带来类似的智能化、自动化解决方案。据悉,本届服贸会吸引了包括中远海运集团、京投亿雅捷等4家企业首次参展,带来多项行业前沿成果。例如京投亿雅捷即将发布的智能客流调控系统,旨在构建国际领先的高体验性地铁智慧服务系统;同时,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公交集团等头部企业也集中展示了超大城市智慧交通的“北京方案”,凸显“设备多跑路、民众少跑路”的智慧出行理念。这些创新成果的展示,体现了服务贸易中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丛虎对此评价道:“国家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但如何让政策号召转化为民众自觉行动,仍需依靠具体、可行的技术方案作为支撑。”他认为,“从‘车找桩’到‘桩找车’的转变,正是数字时代推动公共服务智能化转型的典型体现。”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服务贸易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科技创新在服务贸易中的关键地位。

北京商报记者 张茜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