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hatGPT单日耗电量突破50万度,一场围绕AI“电力黑洞”的能源争夺战已然打响。试问,哪种能源能担起支撑AI算力持续发展的重任?
答案,正悄然指向——核电。
一是够稳定:核电利用核裂变释放的能量来发电,不像风电、光伏依赖天气,不像火电污染空气,不像水电受限地理,能够持续、稳定地为电网输送电力。
二是更高效:一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年发电量约80亿度,足以支撑160万个高功率AI机柜全年稳定运行,且其可用率超过93%,远超其他能源形式。
由此,凭借密度高、发电不间断、不受自然条件约束等诸多优势,核电在承担电网基础负荷方面更为适合。
我国也是顺势而为,大力推进核电站建设。2022年和2023年,我国核电连续两年核准10台机组;2024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首次核准11台机组。
然而,核电建设一片高歌猛进下,中国核电的业绩却“失速了”。
中国核电不必多说,作为我国核电领域的双寡头之一(另一家是中国广核),在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营收一直保持同比正增长。
不过,从利润端来看,公司在2024年就出现了“不增反降”的情况,并且延续到了2025年上半年。
具体来看,2024年中国核电净利润同比下滑17.38%,降至87.77亿;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继续同比下滑3.66%,为56.66亿。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局面,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中国核电业务结构多元化,除核电这一核心业务外,还涉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业务。而问题的关键,就藏在这两大业务中。
核电:市场电价冲击
核电生意说简单也简单,一是看上网电量,二是看上网电价。
从上网电量来看,2024年中国核电的核电上网电量为1712.6亿千瓦时,同比减少1.83%;而2025年上半年,核电上网电量达到935.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13%。
这主要是因为2025年上半年机组大修损失减少,例如海南核电此前受2024年台风影响降功率运行,但2025年上半年未开展换料大修,带动发电量增长。
再加上2025年1月漳州1号机组投入商运,上半年完成发电量51.01亿千瓦时,进一步推动了整体核电发电量的增加。
而且,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核电在建以及待建机组还有19台,装机容量2185.9万千瓦,相当于在运核电机组装机容量的87%,这也为远期发电量增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然而,上网电量增长并未带来利润的同步提升,问题可能就出在了上网电价上。
电价乍一看很复杂,即有市场化电价,又有非市场化电价,而且每个省份的电价也不一样。简单点,我们可以看每年的综合上网电价情况。
中国核电2024年的核电综合上网电价(不含税)为0.367元/千瓦时,到2025年上半年降至0.35元/千瓦时,呈下滑趋势。
这是因为各省陆续开展电力现货交易,导致整体电价水平下降。核电作为基荷电源,虽出力稳定,但在低价竞争中电价也被迫拉低。
上网电价下跌的同时,中国核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程度也在加深,其核电的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由2023年的42.65%,上涨到了2024年的50.78%。
总的来看,公司核电上网电量增长被电价下降抵消,导致核电业务整体盈利水平受到拖累。
不过,中国核电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采取措施“开源节流”。
一方面,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延长机组使用周期,提升发电能力,如秦山核电30万千瓦机组经技术改进后提高到35万千瓦。
另一方面将核能拓展应用到工业供汽领域。2025年中国核电半年报显示,其全国首个工业领域核能供汽项目田湾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已稳定供汽超300万吨。
新能源:盈利隐忧凸显
在核电业务面临挑战的同时,中国核电的新能源业务却发展迅猛。
2024年,中国核电的总计发电量为2163亿千瓦时,上网电量为2039亿千瓦时。这其中,核电依旧占大头,但不论是发电量还是上网电量,其同比均下滑了1.8%。
相比之下,公司的新能源业务发展势头就比较强劲,其发电量从2023年的233亿千瓦时,快速增长到2024年的332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也达到了15%。
并且,这一迅猛增长的势头还在延续。2025年上半年,中国核电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35.76%,上网电量同比增长35.81%,成为公司营收增长的主力军。
但新能源业务在狂奔背后,也隐藏着盈利隐忧。
2025年上半年,中国核电新能源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9.44%至72.78亿元,然而净利润却同比减少5亿元,对应该业务毛利率为45.4%,也同比下降了13.1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两个:
一是,折旧成本上升。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导致折旧费用大幅增加,营业成本同比上升60.9%至39.77亿元(风电+光伏),远超同期营收同比增速。
二是,上网电价下跌。与核电类似,尽管发电量增长,但电价下降削弱了盈利能力。而且,公司新能源上网电量的市场化交易比例更高,2024年已达66.43%,高于同期核电的50.78%。
不过,新能源业务的价值不仅局限于业绩上,更在于其与核电的协同效应。
核电提供稳定电力,新能源补充波动性电力,二者结合可提升电网消纳能力,降低弃风弃光率。并且,这一转型也能使中国核电在能源变革中占据“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
翻开中国核电2025年半年报,“核电稳健扩张、新能源加速布局”的图景跃然纸上。
虽说公司短期面临“增收不增利”的转型阵痛,但待后续19台核电机组相继投产、新能源业务规模效应凸显,当下的蓄力正是在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