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微言 | 网络“黑嘴”把企业当“提款机”?这些套路该停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杨凌霄 文汇报 时间:2025-09-12 10:32:40


今天编“某企业产品藏质量雷区”,明天造“某上市公司财报有漏洞”——当下互联网上,一批“自媒体”“黑嘴”正把“曝光企业黑幕”包装成一门牟利生意,把企业的舆情焦虑当成“提款密码”。

近期,国家网信办持续加码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一批典型案例揭开了这些“黑嘴”的套路:有的账号刻意编造、拼接涉企虚假负面信息,再以“删除负面”为要挟,向企业索要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合作费”;有的则断章取义曲解公开数据,把企业正常经营行为歪曲成“违规操作”,毫无底线地诋毁企业声誉。这些操作不仅搅乱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更像一颗“毒瘤”,破坏着公平竞争的市场生态。

为啥涉企“黑嘴”能屡禁不止?根源藏在三个环节里。“自媒体”变现的“生存焦虑”。不少中小“自媒体”难靠广告投放、内容电商等合规路径稳定盈利,广告分成低、粉丝转化难成了常态。在“流量换钱”的诱惑下,部分账号索性剑走偏锋——比起花心思做优质内容,编造“企业黑料”更能快速吸引眼球,还能通过“胁迫合作”直接变现,成了他们眼中的“捷径”。

当然,平台算法的“流量导向”给了“黑嘴”温床。为了提升用户停留时长,一些平台的算法机制刻意向争议话题、负面内容倾斜:越耸人听闻的标题,越容易被推上首页;越有“冲突感”的内容,越能获得高曝光。“黑嘴”们精准抓住这一点,把“某车企造假”“某品牌坑消费者”这类虚假消息包装成“独家爆料”,靠流量红利和胁迫牟利两头赚。

与此同时,监管落地的“短板”让“黑嘴”有恃无恐。很多“自媒体”账号用虚拟信息注册,注销流程简单到“点几下鼠标就能换号”,即便被查处,换个马甲就能卷土重来;跨平台监管又因数据壁垒难打通,谣言在A平台被删,转眼就能在B平台、C平台扩散;更棘手的是,“黑嘴”常把造谣伪装成“行业评论”“深度分析”,和正常的舆论监督边界模糊,识别、取证、处罚都要多走不少弯路。

对企业来说,这些“黑嘴”的伤害远比想象中致命。上市公司可能因为一条不实“财务造假”传言,半天内股价暴跌;消费品企业可能因为一段恶意剪辑的“质量问题”视频,遭遇消费者抵制;就连做公益也可能“躺枪”——2025年7月,某车企明明宣布助力青少年足球发展,却被“黑嘴”歪曲成“赞助国足”,社交平台上上千条“抵制国足赞助商”的言论刷屏,不仅让企业产品销量短期下滑,后续维权、澄清又花了数百万元公关费。这种无妄之灾,不仅拖慢企业创新的脚步,更会削弱整个行业的活力。

网络空间从来不是“法外之地”,更不该成为“黑嘴”收割企业的“猎场”。整治涉企网络“黑嘴”,既要靠监管“亮剑”——明确法律红线,对恶意造谣、敲诈勒索的账号从严处罚,建立跨平台“黑名单”,让“换号作案”的套路失灵;也要让平台担起责任——优化算法机制,减少对争议负面内容的流量倾斜,建立涉企信息审核通道,避免虚假消息扩散;更要给合规“自媒体”找“出路”——拓宽变现渠道,比如扶持优质行业解读内容、规范商业合作模式,让“自媒体”不用靠“编黑料”也能活下去。

只有扫清“黑嘴”搅局的阴霾,才能让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创新和发展上,这不仅是在保护企业,更是在守护公平、健康的营商环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