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扫地机器人,困在围城里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雨柔 TechWeb 时间:2025-09-12 12:14:34

最近,小红书一则帖子引发了大家对扫地机器人的广泛讨论:一位网友在为购买扫地机器人纠结时表示,“既然挑不出哪个更好,那就选一家对员工更好的公司”。

这条评论在相当程度上折射了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尴尬处境。

过去,扫地机器人是家电消费升级的代表性品类。导航方式的迭代、拖地功能的补充、自动集尘的普及,消费者体验得到了很明显的提升。但现在,主流产品几乎全部标配激光雷达导航、AI 识别和基站自清洁,参数差距在逐渐缩小,用户的直观体验差异也日渐模糊。

与之对应的,大量的资金涌入,让行业的参与者们陷入了营销战、价格战和效果并不明显的研发战。所以即便行业仍处于高速增长,国内的渗透率也远未达到国外的水平,包括石头、科沃斯等在内的主要玩家,都面临着增收不增利,需要寻找新增长点的窘境。

其实类似的时刻,在消费电子史上并不陌生。在彩电行业高清成为标配之后,差异逐渐消失,价格成了标准。扫地机器人眼下,正走在同一条路上。

增收不增利

如果只看出货量,扫地机器人依然保持着不错的势头。

2024 年,全球出货 2060 万台,同比增长 11.2%;销售额 93.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7%。不只是增长快,市场仍然有着相当的增量空间,根据Statista统计,中国扫地机器人渗透率约6%,远远低于欧美国家10%的水平。

但从市场格局来看,这里又老态横生。评价一个行业的成熟度,行业集中度是一个非常好的标准。行业发展初期,往往玩家众多百家争鸣。但即便放眼全球,前五名里有四家来自中国(石头、科沃斯、小米、追觅),合计市占率47.5%。在国内,科沃斯、石头、云鲸、追觅等几家头部企业瓜分了九成市场。

飞速增长的市场,高度成熟的竞争格局,让行业玩家们纷纷跑出了怪异的增长姿势——增收不增利。

石头科技2024 年营收大增 38%,净利润却下降 3.6%;到了 2025 年一季度,营收同比暴涨 86%,净利润却下滑 32.9%。科沃斯的情况同样尴尬:营收维持增长,但净利润已经不到 2021 年的一半。

原因倒是不难理解。

一方面,作为科技单品,智能化体验是行业竞争的关键,这也让研发高企。石头科技2016–2024 年研发费用连年上涨,仅 2024 年就投入 9.71 亿元,同比提升 56.9%。

但当下行业研发受成本和形态限制的情况日益严重,比如石头科技的激光塔方案受限于机身高度。同时,由于技术人员流动频繁,行业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落到用户侧,创新成果带来的体验革新没怎么感受到,价格提升的冲击却非常明显。消费者要的很简单:干净、省心。然而现实是,自动清洗基站依旧需要频繁清理滤网和水箱,机器时不时会出现故障,面对油污依旧无力。黑猫投诉上,“扫地机器人”的投诉量超过 1.3 万条,前 100 条几乎全是产品故障与售后问题。

另一方面,营销开支成为另一座大山。扫地机器人是典型的低频耐用品,复购率低,新用户获取几乎全靠渠道和广告。科沃斯的销售费用常年占营收30% 以上,远高于研发支出;石头科技 2024 年的销售费用更是同比大涨 73%。所以投放越多,营收越大,利润反而被进一步稀释。

更致命的,是价格战的长期化。早期高端机型售价动辄5000 元以上,如今线上 2000–3000 元的产品也能配齐全能基站和 AI 建图。头部厂商为了抢占份额不断降价,结果是“营收增长、单机利润下降”的循环。

看似贴着“智能硬件”标签,扫地机器人这门生意却越来越像耐用消费品。

昂贵试错还是绕过大山?

如果说作为产品,扫地机器人很难在短期内找到显著提升体验的路径,那么作为企业,扫地机器人玩家们并不是无路可走。

首当其冲的就是出海。

我们前文提到过,国内的扫地机器人企业基本定义了这个行业,北美和西欧一直是仅次于国内的大市场。绕开国内市场也是躲避内卷的一种方式。

靠着亚马逊+独立站的组合拳,石头科技 2024 年海外收入超过 60 亿元,已经反超国内市场;科沃斯则在欧洲站稳脚跟,试图复制白电企业的全球化路径。海外市场的消费力和品牌溢价更高,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的盈利焦虑。

后来者云鲸也在迅速扩张全球化业务。2024年云鲸,海外营收同比增长近7倍,产品出口国家或地区拓展至30多个。根据公开报道,其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2025年,云鲸覆盖的海外市场将超过50个,海外业务预计会有3-4倍的增长空间。”。

另一个就是跨界。

虽然大疆推出的扫地机器人产品震惊业界,但其实扫地机器人行业的追觅才是真正的跨界达人。今年8月,追觅科技宣布正式拓展无人机业务,战略布局低空经济这一万亿级新赛道。追觅表示,目前,公司正积极组建专业的无人机研发团队,且核心团队架构已初具雏形。同样是在8月,追觅又官宣造车,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在2027年亮相。

这家公司最初靠无绳吸尘器起家,核心优势在于高速电机与空气动力学。如今,它不断把这条技术主线外延:先做运动相机,切入GoPro与大疆的领地;再做无人机,把电机和传感优势搬到空中;甚至宣布造车,把电驱系统作为突破口。

表面上看,跨度惊人,实则核心逻辑一致:围绕电机这项“底层硬件能力”寻找新应用场景。问题在于,这些赛道几乎都被巨头占据,运动相机高度存量化,大疆的无人机护城河极深,汽车更是资本、供应链、品牌的重资产博弈。追觅的跨界能否形成真正产业位置,还需要长时间的验证。

但从行业意义上看,这些企业各种探索的背后是:当本业利润被压缩,扫地机器人厂商不得不寻找更大的故事。这是勇敢的破局,也可能成为昂贵的试错。

写在最后

十年前,扫地机器人承载着“解放双手”的愿景;十年后,它更多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行业在功能堆叠和价格战中徘徊,既没有真正跨越家电的逻辑,也没能兑现“智能生活”的承诺。未来它的归宿,大概率不是“第二个苹果”,而是“下一个格力”:靠规模、效率和耐用性赢得市场,而不是靠“多一个雷达”来换取溢价。

但事实上,国内客单价正在上移:线上均价超过 3000 元,线下接近 5000 元。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并不是不愿意掏钱,而是还没看到真正的价值差异。

所谓“智能”,最终要回到两个字:好用。(梦得)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