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11日晚,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生物医学领域重要奖项——拉斯克奖正式揭晓。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迪尔克·格尔利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斯蒂文⋅麦克奈特获得拉斯克奖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蛋白质序列中低复杂度结构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了细胞内运输和细胞组织的新原理”。
美国爱荷华大学迈克尔·J·威尔士、曾就职于福泰制药的赫苏斯·冈萨雷斯和福泰制药保罗·A·内古列斯库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表彰他们在开发囊性纤维化新型疗法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一种三联药物的组合,可以挽救这种致命遗传疾病患者的生命”。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露西·夏皮罗获得拉斯克奖科学特别成就奖。获奖理由是“表彰她在生物医学领域55年的职业生涯贡献——发现了细菌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其遗传逻辑以产生不同的子细胞;创立了斯坦福大学杰出的发育生物学系;以及在国家层面的模范领导能力”。
拉斯克奖是全球生物医学领域最具声望的奖项之一,创立于1945年,旨在表彰在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拉斯克奖素来被誉为是“诺贝尔奖风向标”,在过去20年时间里,一共有超过30位拉斯克奖得主随后荣获了诺贝尔奖。
值得一提的是,迪尔克·格尔利希是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格尔利希教授1966年出生于德国萨勒河畔的哈勒市,在其家乡的马丁路德·哈勒维腾贝格大学(哈勒)获得了生物化学硕士学位,之后加入细胞生物学教授汤姆·拉波波特在柏林的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
在他从事该领域研究之前的很长时间内,学界普遍认为,蛋白质分子靶向进入细胞核以及其他分子靶向运出细胞核都极具选择性,这种转运过程必须穿过核膜上的特异核膜孔。但这一过程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样的、如何执行、如何选择性识别进出细胞核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是如何穿过核膜孔上的通道等问题,都是未知。
格尔利希教授学术科研起步很早,却成果卓越。在他的博士后研究阶段,他第一个发现了关键转运蛋白负责识别核蛋白上的信号并产生相互作用;他还第一个证明离开细胞核进入细胞质的蛋白质也存在选择性去除机制;随即公布了另一项根本性发现,这种蛋白质转运过程的极性梯度变化可让核蛋白向细胞核集中,或者让依赖于GTP(一种核苷酸结合蛋白,叫作RAN GTP)的蛋白质向核外移出,这种梯度变化对确定转运过程的方向非常重要。
德国生物化学家迪尔克·格尔利希(Dirk Görlich)教授
对蛋白质转运领域的持续性研究,引领格尔利希不断深入,在2006年前后,他发现组成转运通道的孔蛋白具有纤维性,类似手指的蛋白环结构,直接通往核孔内部;且它们之间还存在微弱作用,形成一种类似于果冻的凝胶状物质,他称之为水凝胶。
格尔利希教授这些根本性、开创性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蛋白质转运研究领域,开辟了细胞生物学的新研究领域,包括核孔复合物、相分离、重组抗体等前沿热点。
近八年来,格尔利希的论文被各国科学家持续高引用,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今,蛋白质在胶状质结构内转运机制的研究已深刻影响相关基础研究并拓展到了临床应用。对这种转运机制的理解,能够帮助了解特定分子如何被转运至细胞核内控制基因活动,因此可对临床治疗产生效果。
格尔利希教授应邀在新民晚报版面上签字留念
新民晚报记者注意到,此前共有6位华人科学家荣获过拉斯克奖,包括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他们分别是:陈志坚(2024年)因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杰出贡献而获奖;卢煜明(2022年)因在血浆DNA诊断技术(无创产前诊断)方面的革命性贡献获奖;屠呦呦(2011年)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奖,后来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悦威(1991年获奖)被誉为“基因诊断之父”的华人科学家;李敏求(1972年获奖)是全球首个用化疗治愈实体癌症的医生;李卓皓(1962年获奖)是首位获得拉斯克奖的华人。
原标题:《“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揭晓!一位获奖者曾获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
栏目编辑:陆梓华 题图摄影记者 徐程 摄影记者 徐程
作者:新民晚报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