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从酒礼传承到文化破圈:茅台以“创造性转化”践行中国酒文化使命

IP属地 中国·北京 正解局 时间:2025-09-12 14:27:36



提起中国酒文化,你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酒桌上“不喝就是不给面子”的道德裹挟?

是推杯换盏间“再干一杯才够意思”的强行劝酒?

还是宴席上以“喝倒才算真诚”的畸形规则?

五花八门的酒桌陋习,逐渐扭曲了中国酒文化的内核。

可中国酒文化的根,深植于千年文化中。

从商周时期祭祀台上的青铜爵,到唐宋文人案头的青瓷杯。

从《诗经》里“酒既和旨,饮酒孔偕”的宴饮唱和,到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

酒从来不只是饮品。

它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礼”,是中国人藏在杯底的“情”,更是刻在文化里的“根”。

9月10日,第二届中国酒文化大会暨2025“中国酒文化月”启动仪式在贵阳举办。



以茅台为代表的酒企、文化学者与行业专家,深度探讨酒类行业现状:

当前中国酒行业正处于深刻转型期,面临总量收缩、分化加剧、与新消费群体脱节、酒桌陋习扭曲文化本真等挑战。

如何让酒业重焕生机?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一语中的:

“解决一切重要问题,都需要从文化入手。”

越是在行业调整的关键期,越要回到文化的原点,找回酒文化的本质。

作为主办方之一,茅台集团这次的深度参与,不只是彰显了行业领军者的担当,更给整个行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 “茅台范式”。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在会议上反复强调,要回归“以酒成礼、以酒养老、以酒成欢”三大文化初心。



酒以载道、文以化人。

真正的中国酒文化,是一种仪式感,一种生活,一种让世界读懂中国礼仪、温情与千年文脉的方式。



在此次大会里,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金正昆抛出了几个问题:

我们在行抱拳礼时,是左手在前还是右手在前?

饭局上宾客带了夫人来,是该先给客人斟酒还是先给夫人斟酒?

宴客时座位怎么排?敬酒时是该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看似简单,却把很多人问住了。

在古代,酒礼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祭祀时,酒要按等级斟倒,体现对天地祖先的敬畏;

宴会上,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有讲究,体现对宾客的尊重;

就连饮酒的姿势、举杯的高低,都藏着礼仪的分寸。

可现在,年轻人对酒礼了解得越来越少。

对此,金正昆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推动老酒礼的现代传承。

而茅台坚守的“以酒成礼、以酒养老、以酒成欢”初心,既是对中国酒文化根脉的追溯,也是对酒礼的传承。

以酒成礼的本质,是以敬为核。

敬礼制:茅台打造的“茅台酒节”“红缨子高粱丰收季”、 “茅友嘉年华” 等活动,正是将“礼”的内核深度融入,让传统礼制在现代场景中落地。



敬人文:从全力守护赤水河流域生态、深耕有机高粱种植,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公益助学等事业,茅台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诠释对人文的尊重。

敬消费者:从制定《茅台玖章》标准,到设计节庆礼盒、提供文化体验馆定制服务,茅台的每一项举措都以消费者为中心,将“敬”落到实处。

以酒养老的核心,是以孝为魂。

《诗经》有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古代酿制春酒,是为祈求长辈长寿;晚辈为长辈奉酒祝寿,亦是孝心的直接表达。

现代家庭聚会中,子女为父母斟酒寄情,将最好的酒献给长者,依旧是最质朴的孝行。

而如今从“成义烧房”创始人华联辉为祖母寻酿的佳话,到如今茅台通过“订单农业”带动百万农户增收,这份孝已从家庭层面延伸至社会层面:对社会长者的关怀、对产区百姓的担当,正借着一杯杯美酒代代传承。

以酒成欢的核心,是让酒回归增进感情的本质。

古人说“会须一饮三百杯”,是朋友凑一起开心,借酒助兴;

现在朋友聚会、过节热闹,喝两杯是为了拉近距离,不是为了喝倒谁。

这恰与茅台所倡导的理念相契合,无论是酒友间的小聚,还是工作中的应酬,追求的应该是更加舒适和愉悦的心灵体验。

中国酒文化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文学、哲学、民俗、历史深度交融,涵盖文字之精、哲学之思、民俗之礼、文化之灿等诸多维度。

而文化的本质,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

当下酒行业面临挑战,酒桌陋习又扰乱了酒文化的纯粹性。

此时重拾老祖宗的酒礼,正是为了帮行业与大众找回酒文化的根。

以“礼”传递尊重、以“孝”承载责任、以“欢”联结情感。

让酒从拼酒的工具变回有温度的文化载体。

这样中国酒文化才能不只是停留在历史中,而是在现在、在未来活得更有生气。



如今的酒行业,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醉驾入刑、劝酒担责让豪饮旧习退场,大众饮酒更理性;

消费主力向90后转移,年轻人买酒不只看品牌口感,更重情感体验与场景氛围。

说白了,喝酒不再为应付社交,更多是为取悦自己。

这一变化,让从业者迷茫:酒卖给谁?如何打开新市场?

对此,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提到:“少饮才能常饮,常饮一定多买,过量一定是少饮,少饮一定是少买。”

微醺经济、悦己经济,或许才是酒业的未来方向。

如今,全球酒业品牌都在疯狂抢市场。



要是还盯着“卖酒”这一件事,早晚得被淘汰。

以前酒企可能更关注怎么把酒做好,现在得转个思路:

从围着酒转,变成围着人转;

从只琢磨酿酒,到琢磨怎么酿出大家喜欢的生活方式。

说到底,就是从“卖酒”变成“卖生活”。

茅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张德芹明确指出:关键是给消费者“情绪价值”,让酒真正走进日常。

茅台从三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产品设计: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开发产品。

例如茅台在53度500ml飞天茅台基础上,推出100ml、375ml、1000ml等规格及43度产品,不管是度数、大小还是口感,都尽量满足不同人的喜好。

二是场景创新:得玩出新花样。

除了家庭聚餐、商务宴请等传统场景。

比如 “酒+旅游”,优化升级茅台文化体验馆,深度融入贵州全省酒旅融合布局,让消费者在畅游多彩贵州山水时,沉浸式感受酒文化的魅力;

比如 “酒+菜”,研究酒与菜肴的搭配逻辑,科普“哪款酒配什么菜更对味”,将喝酒从冰冷的应酬,变成充满趣味的生活美学。

三是服务升级:让消费者觉得贴心。

越来越多人有着便捷消费的需求,于是i茅台服务体系上线,打通即时零售链路,实现下单即配送,让买酒更省心;

有人不知道怎么喝酒才讲究,就培养专业的侍酒师,帮着策划宴席、教礼仪,还推荐怎么配菜,让饮酒更有仪式感。

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上,茅台集团携旗下子公司集中参展,以矩阵化串联酒文化IP。

还通过“黔酒中国行”“黔酒全球行”等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联合央视打造“黄小西 T² 音乐与艺术节”、举办“茅友嘉年华”,让消费者感受酒与生活的融合。



茅台积极推动“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并非营销口号,亦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顺应消费变化与行业趋势,为推动酒业高质量发展明确的方向。

这不是简单的营销话术调整,而是行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逻辑重构。

尊重消费者,服务消费者,让酒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唯有让酒融入日常、满足美好生活向往,中国酒业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如今的茅台,早已超越酒类生产企业的范畴。

而是中华文化传承者与国际文化交流的推动者。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让中国酒文化被世界理解与喜爱,是行业重要课题。

酒博会这一全球美酒交流平台,恰好为中国白酒出海搭建了关键渠道。

作为中国白酒标志品牌的茅台,成为展现中国酒文化的核心载体。



回溯历史,茅台的“出海之路”早有铺垫。

1862年,华联辉在赤水河畔创办“成义烧坊”,开始形成茅台文化基因;

1915年,茅台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让中国酱香酒惊艳世界。

如今,茅台酒的足迹已遍布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茅台全年出口销量超2100吨,海外营收51.89亿元,且以19.27%的增速保持强劲发展。

这组数据不仅印证了茅台的国际市场认可度,更体现了世界对中国酒文化的接受与喜爱。

在文化融合与创新上,茅台的“走进系列”也堪称典范。

该系列推出过英国、法国、希腊、意大利、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定制产品。

比如日本系列,就融合了敦煌飞天、日本绳结、遣唐使典故等元素,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尊重了当地文化特色。

这种“茅台为体,世界为用”的独特表达,让茅台不再是单纯的商品,更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纽带。

为了让世界更直观地感受中国酒文化,茅台还在伦敦、巴黎、雅典举办“茅台之夜”,开展品牌文化巡展。让外国友人从“尝得到”到“听得懂”,真正理解中国酒文化的内涵。



茅台的每一次行动都不只是品牌的展示。

更是用一瓶酒的力量,让中国酒文化走出国门。

向世界诠释了中国酒文化中“礼”与“和”的核心思想,亦展现了贵州多彩的人文风情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不仅为中国酒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更在全球文明对话中,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鲜活生命力。

从回溯千年酒礼、重塑“礼”“孝”“欢”的文化内核;

到跳出“卖酒”思维,以产品、场景与服务构建美好生活方式;

再到以文化为桥、让中国酿造的魅力走向世界。

茅台的转型实践,已经成为中国酒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范本。

它以自身行动证明:酒业的破局之道,在于回归文化本质。

这种“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不仅为迷茫中的行业提供了清晰方向,更激活了中国酒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当越来越多酒企跟随茅台的脚步,重拾文化自信、深耕价值创造。

中国酒业,未来必将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蓬勃成长。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