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世界睡眠大会首落亚洲,食欲素等睡眠新机制相关分子受关注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09-12 16:22:48

环球网

9月5日至10日,第十八届世界睡眠大会在新加坡SUNTEC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是世界睡眠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4000多名睡眠领域的医生、研究者及工业界代表参会。作为国际睡眠医学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本次大会展示了多项睡眠相关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相关前沿科技成果引发广泛关注。

光照对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机制成为大会首日焦点。英国牛津大学Russell Foster教授作主旨报告,深入解析了人脑中一种称为SIK1的关键分是导致时差症等光照节律紊乱相关睡眠障碍的关键因素。他介绍了针对该分子开发的新型候选药物CT1500,显示出治疗时差症的潜力,有望造福为经常跨时区旅行的人群。

日本科学家Hiroki R. Ueda教授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揭示了钙离子与磷酸化在睡眠觉醒周期中的作用。他的研究团队采用大规模定量分析技术,明确了钙信号网络在睡眠-觉醒调控中的关键节点。这一发现为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搭建起新的桥梁。

食欲素(Orexin)系统研究是本届大会最热门的领域之一。斯坦福大学教授Emmanuel Mignot等多位著名学者发表了关于食欲素通路及其对昏睡症治疗性分子的最新研究结果。

1998年Mignot团队在昏睡症研究中发现,由下丘脑分泌的食欲素(orexin)蛋白质对人类睡眠/觉醒有极为关键的调控作用。某些患者缺乏产生食欲素的神经元,因而导致不正常的昏睡。这一发现同时打开了昏睡症和失眠症治疗的新路径。Mignot因这一发现获得了2023年“科学突破奖”。他在本届会议上报告了其在研昏睡症治疗方案的3期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涵盖19个国家的273名患者,针对觉醒、猝倒、症状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等指标均表现出显著统计学意义的改善。



主办方供图

本届世界睡眠大会上发表了大量关于一类新型抗失眠药物——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的临床研究。来自意大利、加拿大、德国、瑞士等国科学家的多个临床数据报告显示,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可精准作用于“过度觉醒”这一失眠关键开关,有效诱导自然睡眠而不产生全脑镇静,避免传统镇静药物的成瘾性和次日残留效应,因而同时改善了失眠患者日间功能。


主办方供图

意大利比萨大学教授劳拉·帕拉吉尼发表的针对慢性失眠患者的长达两年的治疗研究显示,患者使用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达利雷生治疗后,第一到第三个月内失眠症状显著改善;之后在持续治疗的两年时间里治疗效果保持稳定,且未发生药物依赖成瘾、昏睡跌倒等传统失眠药物令人担忧的副作用。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志力表示:“通过对食欲素功能的阻断,可以有效降低我们大脑的过度的兴奋,帮助患者尽快入睡,显著的减少中途的觉醒还有早醒。目前看到食欲素受体的拮抗剂在临床上还是得到了满意的效果。国外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相信此类药物进入中国会改写我们国家失眠症药物治疗的格局。”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