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评论员
近日,罗永浩吐槽“西贝使用预制菜”引发了媒体、餐饮行业以及社会对预制菜的高度关注。抛开罗永浩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隔空口水战”,这场预制菜风波背后其实暴露出了餐饮行业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
第一,餐饮企业是否做到公开透明、尽到告知义务。近几年,预制菜因购买方便、加工快捷而走俏市场,既解决许多年轻人吃饭的难题,又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当消费者走进饭馆,端到自己面前的菜品究竟是现炒制作还是预制菜,恐怕是心存疑虑的。特别是随着外卖的兴盛,一些餐饮企业尚存在堂食现场烹炒,外卖多是预制菜的情况;更有甚者,有外卖平台的个别“幽灵店铺”根本没有堂食,售卖的几乎都是预制菜。
中消协2022年发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中也提出,一些餐饮企业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在此次“西贝使用预制菜”风波中,罗永浩也提及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对此,尽管如贾国龙所言“这个对于行业有一定难度,现有标准很难判定”,但是餐饮企业尊重消费者知情权本就是应有之义务,正如转基因食品标识一样。
第二,餐饮企业是否要正本清源、回归本质。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的初衷是为了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空间,本质上是一种低价竞争策略,容易造成行业“内卷”。美团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用户的人均堂食单价同比下降10.2%,47.8%的持续经营餐饮商户降低了人均价位。除了直接降价外,一些商家还推出“9.9元特价套餐”。
不可否认,餐饮企业为了破解“三高一低(房租高、人工高、食材成本高、利润低)”的生存发展难题,通过提供预制菜等形式的低价竞争策略,短期内或许能带来一定的客流量增长,但从长期来看,会导致菜品品质下降、企业品牌受损,丧失市场竞争力。
如今的消费需求早已从“吃饱”转向“吃好”,餐饮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回归行业本质,苦练内功,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好。今年,中国烹饪协会等多家餐饮行业组织呼吁抵制“内卷式”竞争,坚持品质优先,抵制非理性“价格战”,明确提出了引导行业走向良性发展的方向与底线。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的这句名言也反映出我国餐饮行业蕴含的高超艺术和高深哲学。绝不能因为一盘预制菜而使餐饮行业“变了味”,这既是全体餐饮行业从业者的责任,更是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