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越熙
9月11日,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上,“2025蚂蚁InTech奖”正式揭晓。电子科技大学的年轻教授张帆等10名青年科学家获“InTech科技奖”,每人获20万奖金。
张帆的研究项目为AI与弥散磁共振成像融合,让脑神经纤维提取从1.5小时缩短至短短几分钟,这意味着可将急性脑部疾病患者术前扫描检查的时间大大缩短,与死神赛跑,为医生争取抢救黄金时间。张帆向记者介绍,项目成果目前已在多国临床和科研机构应用。
88年青年教授钻研AI与脑神经影像计算
推动术前脑影像检查提速
张帆,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人才。他的科研聚焦人工智能与脑神经影像计算,深耕弥散磁共振成像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人工智能和脑神经影像技术,帮助进行脑科学研究和脑疾病研究。项目突破传统算法瓶颈,将脑白质神经纤维束提取时间缩短至短短几分钟。如果应用到临床能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张帆告诉记者,将AI算法技术运用到脑科学和脑疾病之后,可以实现关键性指标的量级突破,如可以大大降低急性脑疾病的就诊前检查时间,为医生抢救赢得更多黄金时间。
图: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帆
张帆分享,最开始自己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加医学影像,主要集中于神经影像,因为逐渐接触到了很多前沿技术,研究逐渐聚焦到脑影像分析。张帆从哈佛访问学者到博士后研究员,一直在从事人工智能加脑影像研究。张帆回忆,十几年前,国内已经开展相关研究,但离全球最先进还有一定空间。“大众层面上的AI爆发发生在近几年,但事实上,早在2015年深度学习在脑影像数据分析上已经开始发展。当时我们大多还是在国外学者开源算法和模型基础上进行改进,如今我们已经有了大量原创研究。“张帆表示。
如今张帆被称为全球弥散核磁共振领域 Top 1%的专家,是业内公认的顶尖青年学者。刚刚过了37岁生日的他,在外滩大会收获了含金量极高的“InTech科技奖”,张帆说获奖算是对自己阶段性成果的一个认可,接下来想好好陪伴家人,还想捡起健身习惯。
AI融入各行各业是趋势
科技普惠让更多人享受到红利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帆提到,AI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I融入各行各业是大趋势,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个人生活需求使然,AI都将更加深入的渗透到大众生活方方面面。
伴随着AI深入生产生活,它也在无形之中推动科技普惠门槛的降低。“比如我们的软件系统基础方法,很适合在设备不全的市县级医推广普及。我们自费做了很多免费培训,希望能够推动项目在市县级医院的应用。
“目前我们的研究的领域在国际上的地位在逐步提高,但是距离西方国家还有一些差距。”张帆在介绍所研究领域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时分享,在科研论文层面上,中国已经是第一科研大国了,从产量上首屈一指,但论文外,真正创新的成果,实际应用的层面,还需要更多专家学者一起努力。
2025蚂蚁InTech科技奖聚焦AGI等前沿
1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
在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上,“2025蚂蚁InTech奖”正式揭晓。包括张帆在内,还有北京大学副教授金鑫、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李永露、南开大学教授汪定等10位青年科学家获“InTech科技奖”,每人获20万元奖金。同时,10位来自全球顶尖学府的中国籍在读博士生获“InTech奖学金”,每人拿到5万元奖金。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宏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等学界权威亲临颁奖。美国科学院、工程院、艺术 与科学院三院院士Michael I.Jordan,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田纳西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教授Jack Dongarra通过视频寄语青年学者:“科研之路未必平坦,但你们今日探索的问题将定义未来技术与机遇。请大胆求真,你们的研究终将影响世界。”
蚂蚁集团首席技术官何征宇在颁奖时介绍,InTech奖自2024年设立,采用院士及权威专家的提名评审制,旨在发掘并支持计算机与交叉学科领域的中国青年科研力量,今年首次增设面向中国籍在读博士生的“InTech奖学金”。本届整体参评规模达去年3倍,海外申报者占比超20%,候选人来自牛津、耶鲁、斯坦福及清华、北大、港大等,海内外关注度显著提升。“科技驱动是公司立身之本,青年科研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引擎。”何征宇强调。
近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生态蓬勃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十年中国AI科研人员从2015年不足万人至2024年的5.2万人。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高校持续构建世界级科研体系,蚂蚁集团等企业通过设立奖项与产学研合作,成为培养青年科研人才的重要支撑。
以蚂蚁为例,近年来蚂蚁持续加大对AGI等前沿技术与青年人才的投入:今年4月推出“Plan A”全球招募AI顶尖人才;同时组建以首席技术官何征宇为首的AGI攻坚团队,开源多项大模型与强化学习框架;并通过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设立科研基金和研究型实习项目等举措,构建多元化的青年人才生态,推动技术更快服务民生。更多如张帆一样的青年专家,在生态中获得资源支持,加速技术突破与民生服务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