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外滩大会上的这位“银发宣讲者”,称自己是数字科技“摆渡人”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9-12 20:24:34



9月8日凌晨两点,是孔彩珍预定的起床时间,她要去马路上仰望星空,看看“红月亮”究竟是怎么红的?不料,一觉醒来已经三点钟了。“其实我也没啥后悔的,红月亮没追到,但我拍下了上海老卢湾居民区里的景致:静谧的楼道、昏暖的灯光、沉睡的树影,这都是白天无法欣赏到的。”她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永远有一颗好奇的心。无论是上老年大学,还是连续参加三届的上海外滩大会,都是在做我生命中的快乐事情。”

“62岁了,这几天我就要在忙碌的外滩大会志愿服务工作中迎来今年的生日。看到会场里每年都有新的面孔出现,都有最新的科技成果亮相,我们作为由上海老年大学派出的志愿者,虽然都已经是长者了,但在未来的科技生活领域,我们依旧保持着童心。”孔彩珍说,她忘不了2023年8月29日,那天是首届外滩大会银发宣讲团举行授旗仪式的日子,她是从上海老年大学数百名报名者中遴选出的,第一轮共40多位老年学员进入了大会主办方的面试环节。“面试的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他们没有问多少科技方面的知识,因为知道进入面试的学员本身的文化积累、综合素养都是比较强的。他们特别看重我们的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因为这是做展会志愿讲解员必备的素质。”孔彩珍最终加入了由13位老年讲解员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



银发宣讲志愿者

在上海老年大学里,孔彩珍是个忙人,离家近点的南塘浜路校区里,她报了绘画、吹箫、吉他三个班,而远在桂林公园附近的钦州路校区,她每周还要赶去那里上钢琴课。“我选的老年大学课程都是艺术类的,虽然退休前也从事过科技工程的相关工作,但许多日新月异的新科技,对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仍然是个盲点。两年前第一次当讲解员,3个月的培训内容都是围绕图计算、隐私计算、可信AI等知识展开的,这些都不是我以前在职时的专业领域。怎么办?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硬啃也要把这些内容啃下来,并且要消化进自己的肚子里,只有我先把它们弄懂了,才能从我的嘴巴里吐出来,讲给普通的观众听。”她说,现在每个老年人都面临着要跨越数字鸿沟的任务,否则真有些“寸步难行”,拿看病来说,怎么预约门诊、怎么在线挂号都离不开智慧生活的本领。第二年的外滩大会,孔彩珍被分到了未来健康展区,担任“数字体验官”,主要工作是指导参观者体验各种未来的家庭数字化健康生活场景。为此,她又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做足了功课,用老年人熟悉的语言去“翻译”那些艰涩难懂的科技词汇。

或许是看到了孔彩珍超强的“翻译”能力,今年主办方又把最深奥的核聚变技术展示的讲解工作交到了她手里。就拿最简单的“一个AI智能体要经历一个‘感知、规划、行动’的循环工作流程”这句来说,怎么理解?怎么向观众讲清楚?孔彩珍经过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员,再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反复考究,将它用大白话表达了出来:“感知,好比人的眼睛和耳朵;规划,好比人的大脑在思考怎么做;行动,就好比人要靠一双手去认真做好实践。”

“想想真奇妙。我们刚刚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知识,转眼就要传递给更多有需要的人。我们将穿梭在这场科技的盛宴中,为那些或许比我们更茫然的观众答疑解惑。”孔彩珍说:“银发宣讲团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数字科技的‘摆渡人’。我十分期待以后每年都能站在外滩大会的讲解现场。就像我从现在开始就期待着下一个‘红月亮’再度光临上海。从热切盼望到亲身经历、亲身实践,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原标题:《外滩大会上的这位“银发宣讲者”,称自己是数字科技“摆渡人”》

栏目编辑:陆梓华 采访对象供图

作者:新民晚报 王蔚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