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公告,邀请媒体于下月中旬前往参观“阿尔忒弥斯2号”任务的太空发射火箭及猎户座飞船。据规划,该任务将搭载4名美国与加拿大宇航员,在明年执行一次为期约10天的绕月往返飞行,这也是NASA重返月球战略中的关键一步。
从整体布局来看,NASA在月球探索领域的“太空焦虑”尤为突出。多家美国媒体报道显示,在上周四召开的内部员工大会上,NASA临时代理局长肖恩·达菲明确表态,称美国必须抢在中国之前实现载人登月,以赢得这场新的“太空竞赛”。为进一步巩固美国在月球探索中的领先地位,早在上个月5日,达菲便已宣布一项激进计划,拟于2030年前在月球表面建造一座100千瓦级核反应堆,为后续月球基地建设与长期探测任务提供能源支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领域专家、《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指出,核反应堆在地球环境中的应用虽已趋于成熟,但将其移植至月球表面建造与运行,绝非简单的技术迁移。
首先面临的是选址难题。月球表面缺乏大气层保护,易遭受小行星、陨石等月外天体撞击,这就要求反应堆必须配备足够坚固的防护外壳,以抵御潜在撞击风险,保障核心设备安全。其次,反应堆的安全防护系统设计难度极高:无论是用于隔绝核辐射的隔离层,还是保障运行稳定的多重安全屏障,都需达到严苛的技术标准;与此同时,受月球探测任务的运载能力限制,反应堆还必须实现小型化设计,无法像地球核电站那样采用庞大的设备规模,这种“高防护”与“小型化”的双重要求,对工程技术提出了极高挑战。
王亚男进一步表示,从月球探索的常规进度来看,核反应堆这类能源设施通常是在载人登月任务完成、进入月球长期驻留阶段后才需推进的配套项目。而NASA当前将其建造时间提前至2030年前,明显是为了争夺“太空竞赛”主动权而压缩了技术验证与工程筹备周期,此举或将导致项目整体风险显著高于常规推进水平。
编辑: 秦扬轲
责编: 赵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