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以年轻的视角,在外滩大会遇见AI的诗和远方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游新闻 时间:2025-09-12 22:29:47

9月12日,2025外滩大会第二天。

上午10:00,大会现场的打卡兑换礼品处已经排起了长队。有意思的是,排队领礼品的全是年轻面孔,他们当中有AI开发者、有学生,大多都是个性张扬的“Z世代”潮人。他们完成打卡后获得的礼品,是一款沙滩洞洞包,简单轻便、外观抢眼,深得他们喜欢。

正如那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鸡蛋要领”。在这场以“重塑创新增长”为主题的2025外滩大会上,除了沙滩洞洞包这样的“鸡蛋”,年轻一代还遇见哪些AI的诗和远方?


年轻人已经成为2025外滩大会的中坚力量。图源:外滩大会

丰富的AI创新应用,未来生活触手可及

2025外滩大会会场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举行。

进了园区,很明显的一个感受是,会场的氛围以及展馆的布置都充满了潮流、时尚的元素。比如鲜亮色调的场馆外墙包装、机器人小镇巨大的球形场馆设计等等,年轻人能够感受到的情绪价值和满满的未来感触手可及。

强化科技创新的体验感,参会者在丰富的AI体验中感知未来。在超过10000平方米的科技展览区,从大语言模型到通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数据与计算、安全与可信等前沿技术布局等不同领域,应接不暇的AI应用,近乎完整地呈现出关于未来我们的生活图景。

好奇、疑惑、赞叹,种种感受都写在每位观众的脸上。在前沿科技展区,一台环形重磅装置设备引来参观者围观。这个最新可控核聚变性能的玄光核聚变模型(简称“人造太阳”),有望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算力平台、工业领域和偏远地区带来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

在机器人小镇,调酒、打鼓、炒菜、陪伴,各有擅长的机器人都没闲着。人气最高的是炒菜机器人,它的多模态识别能力可以自动识别操作台上各类食材和厨具,精准取材拿工具、炒菜、清洁现场一气呵成。一顿操作下来,一盘宫保鸡丁味道真不错。

所有这些场景,在为参展者带来新鲜好玩的体验背后,AI技术创新和应用加速落地,正在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


科技感、未来感满满的2025外滩大会现场。图源:外滩大会

放眼全球对话交流,为创业者搭建更大舞台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2025外滩大会开幕式论坛上成为焦点。身为“90后”创业者代表,他同时也是很多年轻一代求学、创业的榜样。

除了王兴兴,参加这一论坛的还有同为“90后”的DeepWisdom创始人兼CEO吴承霖,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终身教授&Hillbot创始人苏昊和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翼,探讨和分享AI原生时代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这些敢想敢做的新生代力量,已经成为全球AI领域的青年领军人物。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的“95后”研究员程皓楠,现在已经是一名硕士生导师。她带领团队打造的“白杨智鉴——可解释音视频鉴伪平台”还有个名字叫“谣言粉碎机”。这个创新解决方案,在外滩大会AI科创赛上获得了AI安全赛道季军。

还有,9月11日下午举行的一场对话会也让记者印象深刻。四位参与嘉宾也是非常年轻,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探讨的话题是“去创业还是留在学术界?AI青年的十字路口。”内容虽然简单,但也意义非凡。

作为新一代AI科研学者,他们正在重新定义未来的技术范式和产业生态。这些年轻人拒绝被学科边界禁锢,不盲从“热闹”,正在以技术与社会发展为终极命题,挖掘创新的富矿。


宇树机器人创始人王兴兴在2025外滩大会开幕式论坛现场。图源:外滩大会

把AI应用落到实处,持续探索智能上限

各种AI应用,不再是大模型参数和各种假设场景下的花拳绣腿,已经大步迈进我们寻常百姓家。

AQ是蚂蚁集团打造的一个AI健康应用。三声咳嗽,就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肺部检查,测皮肤、测脱发,分析体检报告样样精通。而且,AQ还可以让名医分身有术,让乡村医生有自己的AI助手。目前,服务用户累计超过1.4亿。

复旦大学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等机构打造的“伏羲”大模型正在为气象、新能源、航空、教育等多个领域提供精准、高效的气象预测服务,成为AI赋能传统行业的重要成果。

类似这些和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AI应用,在不断地尝试和突破中改变着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丰富的应用之外,行业对AI前景的专业理解和精准判断成为外滩大会上的重要收获。


探索AI上限,年轻创业者拥有更广阔的未来。图源:外滩大会

2024年图灵奖得主、“强化学习之父”理查德·萨顿,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张宏江,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马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玄等等,这些AI大咖的真知灼见,不仅为年轻的AI创业者开山指路,同时也为AI上限的探索带来更多可能。

很明显,在这些年轻的创业者眼里,AI已经不是优化旧流程的“辅助工具”,而是创造“新物种”、定义“新场景”的起点。如何构建适应AI原生时代的组织形态,如何应对机器人、智能体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瓶颈,以及他们身处“无人区”的兴奋与困惑等等,都将成为人类在探索AI路上源源不断的动力。

上游新闻记者 杨昕华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