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AI打工人要来了?我们离机器人“抢活”的世界还有多远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9-13 00:02:56




当人工智能走出屏幕,拥有了感知、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它将如何重塑这个世界?9月12日下午,在2025外滩大会举办的“智驱未来·生态共赢:打造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高地”见解论坛,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会上,来自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多位嘉宾,围绕具身智能这一前沿领域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如何让这些“有感觉、会思考、能行动”的智能体,真正融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共建产业生态

今年3月,“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8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对外发布,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劲信心和政策动能。

上海正积极抢抓这一战略机遇。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翟金国表示,人工智能正迎来爆发式发展,而具身智能作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径之一,有望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就在上周,我们发布了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申报指南就聚焦具身智能,在智能体模组、操作系统与工具链、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原型验证等方向进行布局,强化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核心操作技能和泛化能力。”

上海不仅在政策引导上发力,更致力于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生态圈。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田劲松指出,高质量、标准化的数据是推动具身智能技术迭代的核心要素。针对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存在的数据孤岛、质量参差等问题,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正牵头建设标准化数据集平台,通过统一的数据采集、治理与管理标准,致力于解决数据无法通用、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为行业提供高质量、高安全性的“原料”。

同时,区域协同优势也在加速显现。会上,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总负责人汪兵展示的一组数字引发关注:截至2024年,长三角地区聚集了全国超40%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产业链完整,形成高效的“百公里供应链圈”。

“长三角地区具备构建产业高地的独特优势。”汪兵介绍,依托上海整机制造能力和苏浙皖地区的核心零部件优势,新创企业仅需60天左右即可完成双足人形机器人的原型制作。此外,上海正在建设全球首个机器人室外训练场,预计年底完工,这将极大促进技术在真实复杂场景中的验证与迭代。



“智驱未来·生态共赢:打造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高地”论坛现场。

攻坚核心技术

在与会专家看来,具身智能的突破,不仅在于整体架构的优化,更在于大脑、小脑、肢体与感知等核心环节的协同创新。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睿睿直指当前产业的痛点:“目前我们看到的许多人形机器人,仍然需要人来进行控制。例如跳舞、打拳,背后往往有遥控人员。”他认为,真正的突破在于实现从遥控到自主决策的跨越。

为此,其团队发布了中国首个基于世界模型的机器人任务执行系统,具备任意目标指定、隐空间规划、动态物理交互和视角可变四大能力。这使得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仅凭一张图片或一个模糊指令就理解任务目标,并自主规划在复杂环境中的执行路径,实现非结构化场景下的快速反应。

感知能力的升级,是机器人实现“有感觉”的关键。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副总裁顾宏康强调:“没有触觉的机器人,就无法理解物体的软硬、材质,动态交互和泛化能力将大打折扣。”

为此,帕西尼通过技术架构优化与规模化生产,将机器人触觉传感器从万元级大幅降至数百元,推动技术普惠;还建立了全球首座全模态具身智能超级数据采集工厂,年产2亿条真实数据,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了宝贵的“燃料”,有效解决了行业“数据荒”的难题。

逐渐拓展场景

业界普遍认为,具身智能的落地路径将是先工业后家庭,逐步走进千家万户。

“我认为医疗行业,特别是手术机器人领域,具身智能的想象力和发展潜力是巨大的。”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副总裁贺礼表示,这类机器人通常在高度结构化的环境中运行,由医生主导、机器辅助,与开放环境下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相比,风险相对可控。

“目前机器人在工业场景已经做得不错。在工业之外,我比较看好农业机器人。”上海爱观视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林认为,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对自动化的需求非常迫切。目前,农业场景如大棚管理,正逐渐接近工厂化,“我认为这个爆发点已经不远了。”

但在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清都看来,工业场景可以实现无人或专业人士操作,但生活服务场景面对的是普通人,环境相对复杂,所以机器人服务真实生活场景的首要底线是安全。

“目前许多机器人又高又重,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且AI大模型也存在幻觉问题。”李清都认为,通用人形机器人进入社会,可以先从“轻体力活”做起,比如文旅场景中的表演、展示等,目前已经有不错的市场化产品;对于养老场景,机器人可以从事陪伴老人聊天、提供健康指导这类强度不算太高的工作。

蚂蚁灵波科技技术副总裁王志勇表示,蚂蚁集团已经投入近20年在生活服务数字化方向,“我们基于蚂蚁自身的禀赋出发进行探索,在支付、金融、政务和医疗等方面投入的基础上,通过AI技术底座,正在探索生活服务场景的突破。”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解放日报社主办,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支持,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协办。

原标题:《AI打工人要来了?我们离机器人“抢活”的世界还有多远》

栏目主编:张杨

作者:解放日报 俱鹤飞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