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自动驾驶的“4G时刻”,正在十几万的车上爆发

IP属地 中国·北京 钛媒体APP 时间:2025-09-13 12:06:24


2025年慕尼黑车展地平线展台

在全球汽车产业版图重构的关键时刻,中国智能驾驶的“出海战”不再是理论演习,而是真刀真枪的国际对撞。

2025年慕尼黑车展现场,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地平线展台被安排在Mobileye旁边,后者曾是全球最知名的智能驾驶芯片公司之一,地平线与Mobileye比邻而立,仿佛像是一种无声的“排位认可”。

“不是我们刻意选的展位,但你看这事,也许并不偶然。”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博士如此回应。

余凯并不急于强调挑战者的身份,他在交流中一再强调:“我们不是来炫耀技术的,也不是来征服市场的,而是来交朋友的。”这句话,或许才是中国智能驾驶“走出去”最真实、也最务实的写照。

这一次,中国智驾,不再只是科技出海。它更像是一场关于产业生态、标准话语权与全球战略韧性的多维跃迁。而地平线,正处于这场全球变局的拐点之上。

不造车的“特斯拉”:地平线的四象限战略

在当前智能驾驶产业中,有一类企业被称为“系统型能力提供者”,它们既不造整车,也不抢C端用户,而是深耕于芯片、算法、系统与工具链之间,构建起智能驾驶的地基。

地平线,正是其中的代表。但又不仅如此。

外界常将地平线称为“不造车的特斯拉”,这并不是一种夸张的修辞,而是对其能力边界与战略路径的一种精准比喻。正如余凯自己所说:“从芯片、软件、座舱、智驾这四个象限,我们开始慢慢全占了。实际上我们变成了一个汽车通往智能化道路上的全方位赋能者。”

换句话说,地平线不只是一家算法公司,而是一套智能化系统的解决方案,车企需要什么,它就能提供什么。它所定义的,不只是算力与效率,更是产业合作中的信任与下限。

“只造武器,不打仗”,这是余凯用来描述地平线角色的一句话。他将自身定位为“帮助每一个车厂定义能力下限的存在”——有我在,你至少不会掉队;你要跑得更快,我们随时为你让路。

这种合作哲学背后,是对中国主机厂痛点与发展节奏的深刻洞察。一方面,越来越多主机厂意识到全栈自研的成本与周期不可控,纷纷转向模块化合作;另一方面,地平线恰好填补了智能化链条中“既懂硬件又懂软件”的关键空位。

而这种“你行你上”的合作态度,也赢得了市场尊重。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地平线在中国自主品牌ADAS前视一体机市场份额达到了45.8%,累计赋能车型超过400款,合作主机厂数量超过40家,已经成为智能化赛道最具“协作张力”的底层玩家之一。

但余凯更关心的,不是眼前的炫目数据,而是长久的生态根基:“企业最重要的不是挣多少钱,而是感受到‘我被需要’的幸福感。活得久比活得炫重要。”

在动荡与不确定的智能驾驶浪潮中,这样的战略选择,更像是一种产业智慧的体现。

技术跃迁:自动驾驶的“4G时刻”来了

在智能驾驶行业,大多数企业都在解决下一步怎么走的问题。而地平线,则把目光投向了拐点何时到来,余凯称之为——自动驾驶的“4G时刻”。

这个比喻不难理解。回顾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当年从2G/3G向4G切换的临界点,是视频渲染(video streaming)技术的普及——从卡顿到流畅,从可选项变成标配。余凯认为,自动驾驶正处在类似的技术跃迁前夜。

“当年4G来了之后,还有人选GSM吗?今天我们做的,就是推动辅助驾驶的4G时刻到来。”余凯对作者说。

地平线押注的这条路径,就是以征程6P芯片为算力支撑、全栈自研HSD为系统主体的软硬一体城区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在本届慕尼黑车展,HSD正式海外首秀,引发业内关注。

这一系统集成了强化学习算法、端到端架构与拟人化驾驶策略,还首次实现了“从光子输入到轨迹输出”的超低延迟链路。这是中国自动驾驶公司首次以如此完整的软硬件系统形态,走向全球展台。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这套系统没有“先上高端车”的惯例,而是直接搭载在奇瑞星途ET5等15-20万级价格带的车型。

在交流中,余凯多次强调价格平权与技术普惠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高阶辅助驾驶不能再是豪华车的锦上添花,而应成为主流家用车的“必需品”:“我们就是要让技术在十几万的车上跑起来,HSD不会是贵族专属,而是广谱解法。”

这一点,从产业链视角也能看出逻辑闭环:HSD的出现,不仅压缩了传统智驾方案的成本结构,还重构了OEM、Tier-1与技术服务商之间的分工逻辑——让辅助驾驶向“标准化软件产品”转变。

也正因此,业内开始把地平线HSD比作“中国版FSD”。而这种对比,并非无的放矢:

* 芯片:征程6P具备560TOPS算力,已与Mobileye、NVIDIA同梯队; * 算法:自研BPU架构支持端到端路径规划与动态感知; * 系统:HSD可拓展至多类传感器组合与区域适配逻辑,具备广泛可复制性; * 成本:具备在15万以内车型上部署的成本控制能力; * 时间窗:预计2025年下半年开启批量交付。

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判断:中国智能驾驶,正在以“软硬一体”的姿态,进入规模化普及的前夜。

而地平线,正在推动那扇“4G普及之门”——悄然开启。

千万套HSD:下一个“跃迁”的量级目标

2025年8月,地平线正式宣布:旗下征程系列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1000万片。这不仅是中国智驾芯片产业的里程碑时刻,更是智能驾驶商业化成熟的重要分水岭。

但在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看来,这个数字更像是一个起点——“我们要从‘千万片征程’走向‘千万套HSD’,目标是让每个老百姓上车后,每一秒都能真正享受到智能驾驶。”

这是一次量级上的跃迁。因为芯片的千万片交付,更多是面向ADAS层级的感知与控制任务;而HSD则是一个集感知、决策、执行于一体的全栈自动驾驶系统。其推广难度与生态协同复杂度,远高于芯片本身。

但地平线认为,这正是它的机会窗口。

在过去几年,自动驾驶始终停留在“demo过关”“小批试点”的阶段,真正能够实现大规模、多车型、跨区域部署的系统寥寥无几。而地平线的算盘很明确:不搞“概念秀”,只做可交付、可量产的真实体验。

因此,“千万套HSD”的目标被定义为战略工程,而不是营销口号。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地平线正在推进三项关键工作。

首先,是构建“全生态HSD体系”。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家合作伙伴基于HSD做定制化开发,其中包括酷睿程CARIZON、智驾大陆HCT等。正如余凯所说:“我们跟一些合作伙伴是Windows模式,有些则是安卓模式,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这种“开源式交付”的策略,也让HSD具备成为行业标准的可能性。

其次,是推动主流车型“平价上车”。继星途ET5之后,地平线计划将HSD落地在10余款主流车型上,实现从15万元至25万元价格带的全覆盖,主攻二线城市、高速+城区混合场景等典型中国市场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价格段过去基本属于L2低阶系统“生存区”,而地平线的HSD相当于直接将“L2.9+”体验下放至中低端产品,这本身就具备革命性。

最后,就是以“卷上限”思维替代“价格战”。在当前行业陷入“千元级智驾方案”乱战的背景下,地平线坚持做外卷型企业,不参与压价竞争:“我们要卷的是上限,是用户体验,是行业的边界,而不是价格底线。价格战是把整个行业的标准越拉越低”。

这套逻辑的结果,是“成本能控、性能拉满、交付有体系”三位一体的供应能力。这场由“千万套HSD”引领的跃迁,或许就是中国智驾产业告别“demo时代”,走向“规模经济”的开端。

全球生态:你是课代表,我是学习委员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地平线并未将全球化等同于“出货量”。

目前,地平线已设立慕尼黑欧洲总部,与博世、大陆、电装等Tier-1深度绑定,在50多个国家完成了150万公里的海外验证。包括大众、日产等在内的9家合资车企,已与其达成30款车型定点合作。预计未来生命周期内的海外订单将超750万辆。

余凯将这种合作模式称为“共生关系”,他打了一个极富哲理的比喻:“出海不能抱着输赢思维,要转为共生思维。你是课代表,我是学习委员。”

在他看来,中国智驾公司的竞争力,除了成本与技术,更关键的是生态与信任的构建。尤其在品牌认同感极强的欧洲市场,构建本地伙伴体系与合规协同才是“免疫机制”的关键。

当然,地平线也并不回避智能驾驶“出海”过程中遭遇的情绪阻力。

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的接受度仍处在低位,对中国智能驾驶技术更是“无感”。但余凯并不焦虑,他认为这是“时间问题”而非“能力问题”。

他举例道:“20年前我在德国生活时,中国DVD已经普及,但这里还在用卡带。”现在,同样的时间滞后或将再次上演。

对于大多数中国科技企业而言,“出海”已经不是一个新命题。但对于智能驾驶领域,这场出海不仅意味着市场拓展,更是一次关于产业地位与全球话语权的再定义。

这场变革中,地平线的姿势显得格外克制——不铺摊、不抢镜、不争第一。它选择做那个“别人能做就退一步”的伙伴,而不是“处处自己来”的主角。(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李玉鹏,编辑|李程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