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 陈光旭
未来五到十年内,新质生产力将对影视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9月13日,在成都举行的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数智赋能——科技创新驱动文化新质生产力”这一议题,通过先导发言+圆桌论坛+项目路演的形式展开深度交流。
论坛现场
当天下午2点,论坛在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视频与视觉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思伟的主持下拉开序幕。拥有《铁血战士》《疯狂的外星人》等作品的美国视觉特效总监、曾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乔尔·海尼克在先导发言中,肯定了AI作为讲故事者的伙伴作用,称其可以“去挑战我们以前没有挑战过的可能性。”
在随后的圆桌会议中,乔尔·海尼克承认,AI或将催生全新娱乐形式,甚至五年后AI可能会直接生成一部电影。但他也强调导演、剪辑师等工作的不可取代性。他也提及,如今对“CG(计算机动画)”的过度强调,可能会让人产生倦怠感,“未来人们可能就是希望有更加真实的、有机的内容,AI确实会越来越好,未来趋势说不定会更加欢迎一些更加传统的制作方式。”
以《拯救》《他的儿子》等作品闻名的意大利导演、电影场景设计师马可·登蒂奇则强调了“人的想法”对于电影创作的重要性。他提出创作者应在电影制作中处于核心作用,认为“科技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是掩盖人的职能。否则电影会变得同质化。”在他看来,AI是一种新工具,“但工具就是工具,人不能被超越。AI给了我们很多可能性,我们要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决定。”
电视剧《三体》导演杨磊从自己的工作经验出发,坦言“AI确实会大量降低我们原来拍摄的一些难度。我们在《三体》拍摄过程中就已经用过了大量的虚拟拍摄,包括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也用过一些UE(虚拟引擎)的生成。包括刚刚拍完的《太平年》,我们也尝试用了一些AI生成画面,比如千军万马和一些大场景的修复,AI确实是很好的一个工具。”
随后,他话音一转:“不论怎么好用,我们要创作的内容是给人看的。我觉得如何来控制用AI这件事情本身,还是要回到自己身上。作为一个创作者,你还是自己要有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对这个作品的认知。”杨磊透露,在拍完《三体》之后,特别希望多了解一些哲学问题的他,专门去上了几年的哲学课、历史课,并专门去欧洲去游学。
“在这个过程中,你吸收到的所有的审美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你会把它反过来放到作品中传达给观众,那这个过程其实是你来判断,你来运用。所以无论AI怎么画面怎么美妙,最后可能都会让我们观众疲劳,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创作者怎么认知这个世界,怎么成长,怎么给观众可能是有营养的东西。”杨磊说。
当天,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维为,西安交通大学领军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共德,腾讯开悟平台负责人、王者荣耀AI应用拓展总监刘林,也从文化研究、文旅实践等角度各抒己见,分享数智赋能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前沿观点与实践经验。
而下半场的“项目路演”环节,在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数字媒体技术专家崔鲁海的主持下,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主任苏怡、成都星阅辰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磊分别围绕“数字故宫”建设、动漫番剧《遮天》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加速内容创造等内容进行分享,为文化产业在数智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多元思路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