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短期震荡还是长期低迷?千亿华熙生物走向困局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一刻商业 时间:2025-09-13 18:30:30


作者 | 大椿

编辑 | 以安

曾经凭借 “玻尿酸”缔造市值千亿神话的华熙生物,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

8月27日,华熙生物迎来“上市以来最差中报”,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毛利润三大核心指标集体下滑,并且半年营收及净利润增长均处于六年来最低水平。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华熙生物实现营收22.61亿元,同比下降19.57%;归母净利润为2.21亿元,同比下降35.38%;扣非净利润为1.73亿元,同比高达45%。

这份“玻尿酸女王”赵燕重返一线推动改革后,交上的首份中报,显然不够理想,但危机中也蕴藏着转机。

从环比业绩来看,二季度业绩边际回暖,净利润率改善,改革效果正逐步传导至经营端。华熙生物也在半年报中坦言,“总经理下沉管理后对经营理念、业务方向及人才组织模式进行系统性调整,目前相关调整尚处于初期阶段”。


华熙生物创始人赵燕,图/华熙生物官方微博

但华熙生物面对的压力远不止业绩。离职员工“指控”,裁员消息曝出,管理问题严峻......华熙生物负面新闻缠身。面对庞大的压力,这位“玻尿酸女王”能否挽狂澜于既倒,昔日的“玻尿酸帝国”能否重新屹立在大家面前。


被曝大砍护肤线员工,华熙生物内部动荡不断

华熙生物内部,仍在经历巨震。

一方面,内部裁员风波仍在蔓延。据凤凰网科技消息,有刚刚离职的华熙生物员工表示:公司进行了大的组织优化,之前肌活和米蓓尔的团队都一百多人了,现在只剩下十几个人了,其表示,目前裁员赔偿均可以谈,但“基本上是N+1”。

这与“铁娘子”董事长赵燕回归有关。今年3月,赵燕重返一线后在组织架构上“下猛药”,表示“对于历史问题我们绝不姑息放纵,所有贪腐人员无论职务高低,必须在3月31日前限时交代问题、提交辞呈,否则将移交司法机关。”

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华熙生物董监高有11人离任,汪卉、相茂功新进入高管序列离开的人员不乏核心科学家郭学平、业务副总裁樊媛(推动功能性护肤业务发展)、邹松岩等核心人物。

新管理层以财务、供应链背景为主,主要为了“加强风险管控”,这一变革的直接结果是,华熙生物因组织架构升级带来约2900万元管理费用。

大规模裁员的“副作用”十分明显。华熙生物内部人心浮动,有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很多搞研发的老臣都走了”;不少人担忧“未来业务拓展能力”,认为这让本就疲软的皮肤科学业务“雪上加霜”。

不过似乎正合赵燕的意图,在那场发言中也表示,“这个公司离开了谁都可以重新组织,唯一离不开的是我这个创始人”。

从离职员工反馈来看,这股改革已经从“管理层权利博弈”波及到“基层产品线收缩”。

前华熙生物员工在社交平台上提到:“公司目前主要聚焦在夸迪和润百颜两大品牌,像润熙泉这样的次级品牌正在逐步淡出市场,库存产品也在加速清理。”

财报亦在佐证,华熙生物提及,BM肌活与米蓓尔已率先进行组织结构优化,建立“更扁平、更敏捷”的团队架构;报告期内,BM肌活与米蓓尔已完成团队调整,人效显著提升,同步推动了库存周转效率的改善,调整后综合费率持续下降,经营质量持续优化。

雪上加霜的是,前员工举报不断。今年7月,一位自称华熙生物前核心资本操盘手的李某爆料人宣称,自己用45万字写成的“书”详细记录了公司财务造假和欺诈发行债券的内幕操作,并透露曾于2019年向证监会举报过公司。

此时并非偶然,此前,夸迪品牌主理人程菲离职后通过社交媒体控诉“职场霸凌”,直指公司内部存在“贪污、乱搞关系”等问题。

尽管华熙生物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严正声明,明确指出其内容“纯属捏造,恶意歪曲事实”,强调公司保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但这一指证,仍然将华熙生物推上了舆论的风口上。


华熙生物官博回应李某指控事件,图/华熙生物微博

这些消息也透露出,华熙生物的内忧外患愈发严峻。


上半年最差半年报背后,华熙生物也很焦虑

华熙生物的问题,远不止面临组织变革挑战。

华熙生物主要分为原料板块、功能性护肤板块、医疗板块和其他业务,其中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原“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曾是华熙生物的“增长引擎”。

财报显示,2022年该业务实现营收46.0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2.45%,润百颜、夸迪等大单品销量过十亿,一度风靡市场。

但财报显示,从2024年起,该业务陷入“断崖式”下滑,当年营收同比下降31.62%,2025年上半年降幅进一步扩大至33.97%,仅实现收入9.1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降至40.36%,较巅峰时期近乎腰斩。

除了核心护肤品业务外,华熙生物另外两大业务板块——原料业务与医疗终端业务也在上半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原料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6.26亿元,同比微降0.58%;医疗终端业务实现收入6.7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9.77%,同比下降9.44%。

对此,公司在半年报里明确表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正在从过去流量驱动的销售逻辑转型向基于严密科学论证的品牌传播逻辑,以期获得更高的投放获客模型。

简而言之,华熙生物尚未从“流量驱动、规模扩张”的发展逻辑中彻底抽身,处于新业务还没成长起来,老业务失速的青黄不接阶段。

这点“病根”还在华熙生物的发展模式上。作为传统企业转型的代表,华熙生物再从B端到C端业务发展过程中,难免形成了过度依赖营销驱动的发展模式。

随着功效护肤市场逐渐进入“红海”,消费者产品品牌和成分的选择更加理性,对透明质酸的依赖度有所下降,再加上胶原蛋白等新成分出现,华熙生物压力陡增,只能加大营销费用投入来吸引消费者注意。再叠加研发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资产减值带来的损失,公司净利润暴跌自不必说。

除了消费需求变迁外,在华熙生物内部,旗下品牌包括“夸迪”“润百颜”“米蓓尔”“BM肌活”以及“润月雅”等子品牌出现了高度同质化现象。

为了断臂求生,赵燕这位玻尿酸女王回归后开始大砍护肤线,压缩华熙生物非核心品牌预算,而这只是第一剑。


华熙生物合成生物中试转化平台,图/华熙生物官博

赵燕第二剑指向了营销投入。目前,华熙生物正逐步从依赖超级主播,转向投流腰部的“达人矩阵”,转向高度重视在小红书、微信等高互动渠道,赵燕还亲自带队下场,在直播间宣传子品牌科研数据、专利成果、实验结果等,并要求华熙生物所有市场传播必须与“高壁垒科技资产”紧密绑定。

用赵燕的话说“原本50万投一个几百万粉丝的主播,现在可能花同样的钱,投多个不同领域的达人”。

长期来看,这样的转型策略并没有错,但华熙生物却是积弊难除,尾大不掉。目前,华熙生物除了业绩压力外,华熙生物应收账款与存货积压的双重压力,资产质量持续恶化。

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存货周转天数为321天,虽较第一季度的391天环比有所下降,但与上年同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存货周转天数仍处于高位,变现能力有待提升。

信任危机叠加转型震荡,最直观的结果是市场对“高成长预期”落空,动摇投资者、消费者对其长期价值的信心。截止9月11日收盘,华熙生物股价为58.69元,总市值为282.70亿元,与巅峰时期华熙生物市值1500亿元,相去甚远。


对战巨子生物,华熙生物也没赢

在舆论场上,赵燕将把大量精力用于对战巨子生物。

5月中旬,华熙生物“炮轰”券商事件,直接点名9家券商所发布的研报缺失严谨性、专业性和独立性,探讨“透明质酸过气论”,矛头直指“胶原蛋白王者”——巨子生物。

紧接着,巨子生物又遭美妆博主“大嘴博士(郝宇)”质疑其明星产品可复美含量造假,报告发布当天,巨子生物的市值就蒸发近120亿港元。

但这场对战中,华熙生物也没赢,因为华熙生物的核心问题,本质上还是讲不出玻尿酸以外的新故事。

在策略层面,赵燕在公开场合强调自身为“合成生物科技公司”,但是其立身之本——仍是透明质酸所属的功能糖类赛道。

作为站在玻尿酸风口发展起来的企业,从B端头部玻尿酸供应商到向C端润百颜、夸迪等大单品,玻尿酸始终是其发展的战略基石,并形成了一条原料研发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壁垒。


华熙生物全球产业链布局,图/华熙生物官博

尽管华熙生物多次强调“透明质酸在生命科学中的核心地位”,并加大对合成生物学技术的投入,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效果或许难达到预期。

这里有个技术“悖论”,加大合成技术的研发投入,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人员支持。对于接连亏损的华熙生物而言,坚持下去需要坚定的战略定力。

若只停留在实验室层面,研发投入与技术转化效率不匹配将会为未来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2.31亿元,同比增长15.25%,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提升至10.22%,研发项目数量却较2024年减少88个,研发资源集中于原料与医疗终端业务。

2025年上半年,华熙生物也发布合规了水光产品“润百颜•玻玻”以及合规动能素“润致•缇透”,旨在通过细胞外基质(ECM)技术减缓人体衰老。但是华熙生物押注的新品,还没有水花,还需要时间去验证。

在外部,除了巨子生物等老对手虎视眈眈外,随着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成长起来的锦波生物等企业,也对市场进行了一定分流。锦波生物财报显示,其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2.43%,其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在医美、护肤品领域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目前华熙生物的应对策略,是全力押注合成生物这条增长曲线,聚焦基础学科、技术平台重构、产业场景延伸等维度,将整个集团发展方向由流量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

但这条路相当艰难,赵燕想要带着华熙生物穿越周期,用技术颠覆医美行业,就要维持好短期视野和长期发展的平衡,在保持传统业务的基本盘的基础上,推出更多新品、接受市场的检验。

从年报披露的情况看,华熙生物变革的决心不变。公司称,报告期的经营结果是公司长期持续增长后战略性的主动调整,是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是结构性的、暂时性和阶段性的。那么华熙生物究竟能否走出增长困境,还是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题图来源于华熙生物官网。)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