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比茅台还赚钱的生意,“印钞机”转不动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智谷趋势 时间:2025-09-13 20:19:28


作者 | 江橙

民办高校的“印钞机”,开始停了。

今年高考结束,多地的民办高校突然发现招生越来越难。

广东23所民办本科,有14所没招满;

云南连发6次征集志愿,前所未有;

广西本科补录甚至不设最低分,理论上0分也能报本科;

但是你知道吗?这样一批“招生困难户”,过去十年却是资本市场隐藏的利润之王

例如,山西省第一所民办本科通才教育,2020年净利润就达到1.43亿,净利率53%;

2024年,号称为三本之王的中教控股,毛利率55.4%;

最夸张的是江西应用科技学院,2018年毛利率73%,比茅台还高。


中教控股自上市以来,连续6年毛利率在50%以上。

如此赚钱的民办大学,“印钞机”为什么转不动了?

背后,是时代的巨变。


很多人不知道,过去这些年,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简直相当于造了一台“印钞机”。

从2016年《民促法》修订后,民办高校正式成为一门“合法生意”。自负盈亏、自主定价,于是资本闻风而动。在政策红利下,一批民办高校从审批、拿地到建校,都一路绿灯。

生源更是不愁。从2017年开始,我国高考人数,就以每年增长30万的涨幅一路狂飙。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数家长抢破头也想把孩子送进本科。

但国内公办本科名额有限,不愿读职校的孩子,只能走进“看起来还行”的民办校园。

2016年,民办高校在校生616.2万,到2024年,已超过1052万人,增幅超过70%。

每人每年至少五千学费,连续四年稳定付费,还不包括教材费、住宿费……

如果把一所民办大学看作一家公司,你会发现,它的商业模式简单得可怕:

用户(学生)稳定支付四年费用,忠诚度高,流失率低;

成本(师资、设备等)稳定可控。

几乎是躺着赚钱。

更何况,很多民办学校大量开设文史、管理、商科专业。这类专业无需昂贵设备、雄厚师资,摆几张桌椅就能开班,一套教学方案可以沿用数十年。

把成本压缩到极致。

据财报显示,中教控股、希望教育2021年人均教学成本仅5400元和4900元。

中教控股2021年营收36.82亿元,对应27.96万学生,人均收入1.3万元,人均成本5400元。

希望教育2021年营收23.24亿元,对应23.21万人,人均收入1万元,人均成本4900元。

数钱数到手软。


用户规模大,加上“低成本高收费”的专业设置,使得民办学校的利润率一路飙升到50%以上。


图源:有数DataVision

如此高的利润率,又支撑着民办高校迅速走向“资本化”:扩建、并购、上市。

2020年1月,上海建桥教育集团在港交所上市,募资用途写得清清楚楚:

34.8%用于收购其他学校,35%用于扩建,20.2%用于还债——完全是资本滚雪球的那一套。

很多上市融来的钱,并没有投入到实验室、师资培养,这些“慢工出细活”的地方,而是继续并购学校、扩建校区、优化财报。

比如中教控股,从2018年到2021年期间,花了95.8亿元先后收购了10家高校。如今其旗下拥有14所学校、近28万名学生,约是清华大学的5.3倍、北京大学的6倍,是中国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上市高等及中等职业教育集团。

不仅在国内扩张,还把生意做到了澳大利亚和英国。

毕竟,对企业来说,新收购一所学校,就意味着多收几千份学费;扩建一栋宿舍楼,就能多赚一笔住宿费。

2021-2022学年,中教控股统招新生人数同比增长34%,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分部收入由2020财年的17.44亿元,增至2021财年的27.60亿元,增幅高达58.2%。

2021年,中教控股净利润达到近三年最高,年内利润14.72亿元,同比增长107.2%。


图源:蓝鲸财经

还有同在港股上市的希望教育、中汇集团,2023年度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为35.82亿元、19.73亿元,毛利率高达45%以上。

直到这两年,民办大学这场稳赚不赔的商业游戏,终于迎来了反噬。


就在前不久,大连一所民办高校被曝出“停发工资”,学校所有账户都被法院冻结。讽刺的是,工资都停了,学校还要求学生在十天内交齐新学期的学费。

根据天眼查的信息,该学校的法人代表,被执行信息35条,债务总额高达35亿元。

这不是个案。

去年,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因为1600万逾期,校长被限制高消费。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等民办学校,也已陆续终止办学、注销。

为什么呢?

因为民办学校的生源,开始不够了。

梳理去年招生季的数据,就会发现,民办大学缺额现象,在上海、广东、湖南、广西等地普遍存在。

上海一所民办高校在上海的首轮投档,更是创下“零报考”的记录。

更有学生用脚投票,临近报到却放弃入学。比如去年的广东白云学院就发布公告,该校1477名新生拟放弃入学。


当就业市场卷成麻花,本科学历加速贬值,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愿再为一张文凭支付高昂的溢价。

家长意识到,高价民办并不等于高质量教育。

这笔账,不值了。

毕竟,十几万学费砸进去,也不能保证给孩子换来一份高薪的工作。

毕竟,这两年,大环境变了。与其把十几万学费交给学校,不如把学费留给孩子。

而招不满人,一些民办大学为了维持运转,只能涨学费。

2025年,多所民办高校宣布涨学费,普遍涨幅15%-30%,有些甚至高达50%。东莞城市学院一年34000,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一年68000。

但是学费越涨,家长越不愿买单

作为中国教育中“市场化”的一部分,民办大学曾经承担了重要的历史使命,提供了大量的实用价值的学历教育。

今天,时代巨变,狂欢落幕了。


当下,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笼罩全球,地缘冲突此起彼伏,通缩压力如影随形,普通人如何在这场风暴中守护钱袋子?

我们有份“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为你解读宏观、经济、政策、楼市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动向,199元/年,全年48期,帮助大家看清趋势,直达本质的财富信号。

最近恰逢智谷趋势12周年庆为回馈各位读者朋友,现在订阅,我们还将加赠——

1、《5节宏观分析框架课(音频)》

2、1场《下半年市场展望闭门分享》

扫码入圈,看清趋势,消除迷茫,仅限50个名额。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报》:《全球私立高校关闭潮给民办高教带来的启示》

蓝鲸财经:《这家公司96亿收购10家高校,靠“买买买”成“三本之王”?》

21世纪经济报道:《中教控股净利润翻番,民办高教上市公司迎来行业东风》

有数DataVision:《民办高校背后的操盘手》

毒sir财经:《广州富商一家,办大学年入20亿!做民办高校能有多暴利?》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