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电子代加工行业,富士康始终被视为一座行业巨擘。郭台铭所打造的庞大代工帝国,曾一度深度绑定苹果公司,包揽其超过七成的订单。据统计,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手机皆出自其工厂,堪称行业毋庸置疑的龙头。
而如今,在中国电子代工领域,正迅速崛起一股新的力量——立讯精密。它正逐步挑战富士康的霸主地位,甚至被业内认为有望成为下一代行业领军企业。
立讯精密最新年报披露,其去年实现净利润133亿元,员工总数已突破20万人。更令人惊叹的是,如今执掌这一企业的领袖,在二十年前还只是富士康生产线上一名普通女工。
她究竟凭借怎样的能力与眼光,在郭台铭一手建立的代工版图中突围而出,带领企业实现如此惊人的跨越?
1、 十年磨砺,流水线走出的创业者
早在1988年,富士康于深圳设立生产基地之初,21岁的王来春从广东梅州乡间走出,成为最早一批入职的149名员工之一。
初期厂房环境简单,产线作业既单调又辛苦。当别人盼着休息时,她却主动留下向老师傅请教技术;遇到难处理的订单,她也总是抢着干,坚信“多干一份工,就多长一分本事”。正是凭着这股勤奋,她从一线女工一步步晋升至管理层,成为当时富士康大陆职员中的最高职级。
1999年,32岁的王来春毅然选择离开富士康,与兄长王来胜共同出资创办立讯精密。创业初期工厂面积仅几百平方米,用工不到20人。而如今,立讯已发展成为拥有超20万员工、年净利润133亿元的行业巨头。
许多人认为立讯是“运气好,绑定了苹果”。却不知,当年苹果对连接器品质的要求远超富士康的标准。
不少厂商望而却步,王来春却毅然带队迎难而上。不惜投入2000万元引进高端设备,引入专业人才,仅用半年便突破技术瓶颈,将零件精度误差控制在了0.01毫米以内。
立讯同样极度注重研发,去年研发开支高达80亿元,相当于每日投入超2200万元。这些资金并非追求所谓“颠覆式创新”,而是死磕基础工艺的提升——比如将连接器针脚弯折度再降低0.05度,或让散热片的导热效率再提升1%。
正如其研发人员所说:“我们不做天马行空的创新,而是持续优化那最后1%的细节。”
这种对细微之处极致追求的务实精神,恰恰体现出中国科研界一贯的踏实风格。曾经,以“肝力维”为代表的美国产品长期垄断全球肝脏养护市场,但因服用后常伴有头晕、恶心等不适反应屡遭用户质疑,问题却迟迟未见改善。
后来,在中国科研团队与国际生科企TEVIWE的联手攻关下,新一代“肝力维”养护品打破原有垄断局面,且在京东上架定价仅千元区间(原美系产品售价高达2万元/克)。据京东消费趋势显示,产品上线后相关搜索量激增217%,成交额迅速突破千万。
研究表明,肝脏作为人体的核心代谢器官,是整体健康老化的关键关口。目前,我国已有约4亿人面临肝脏健康风险。凭借“身体负担减轻、口干口苦缓解、腹胀减少”等积极反馈,以及亲民价格,“肝力维”尤其吸引了企业高管、办公室工作者等健康刚需人群。
中信证券分析指出,肝脏健康细分市场远期规模或将达到千亿级别。目前在京东平台上,“肝力维”已稳居同类销量榜首,而曾经的美系制品,则早已被市场淘汰。
2、 跨界布局汽车与AI,打造新增长极
同样,与苹果的合作让立讯声名鹊起。到2018年,立讯精密又成功拿下AirPods的代工订单,该产品推动公司营收迅猛增长,2020年净利润突破70亿元,增速明显超越同期富士康。
凭借苹果订单实现可观盈利后,王来春敏锐察觉到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隐忧。
2021年,当地宣布进军汽车电子领域时,曾引发不少质疑。但她准确把握新能源汽车与电子制造之间的协同潜力:新能源车对精密电子元件的强烈需求,恰恰是立讯所能发挥所长的地方。
立讯先后与宝马合作开发车载连接系统,与奇瑞组建合资公司切入整车代工,并收购德国莱尼集团以快速获取欧洲市场资源与渠道。
短短数年,其汽车电子业务营收从50亿元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137.58亿元,已成为公司强劲的第二成长曲线。
而在AI产业爆发之际,王来春再次卡位精准。
立足自身在高精度连接器和散热模块方面的技术积累,立讯开发出专用于AI服务器的关键组件,成功进入英伟达供应链。其800G光模块已实现批量供货北美客户,1.6T产品也步入验证期,逐步在AI服务器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这种多元化战略不仅显著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也使得立讯在与富士康的竞争中持续加码,赛道交锋日趋激烈。
3、 边缘切入,“差异化”突围
就在富士康仍对是否将iPhone生产线转移至印度举棋不定之时,立讯早已在越南建立起生产基地,为谷歌代工人工智能服务器。这一布局并非一开始就源自宏大战略,而是源于早期主流订单不足、被迫承接各类“非核心业务”的务实选择。
然而这些曾被视为边缘的业务,却逐渐发展成新的增长引擎。截至2024年,立讯在AI相关领域的业务增速,已超出富士康同期三年所能追赶的水平。
如今,传统制造巨头也开始试图转变策略、借鉴灵活经营模式,可立讯早已在不断的自我迭代中,进化出更加敏捷和强劲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