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关于eSIM,谁是受益者?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胡颖 茶饮消息 时间:2025-09-14 14:17:19

苹果17的发售,又把eSIM推成热点。

关于这项技术我写过好几次,自以为从技术角度看真没啥值得分析的。如果还对技术方面有疑问,那就直接看小枣君这篇《关于eSIM,看这一篇就够啦》,写得很全面、很专业。

这一轮传播中有个热点,就是国内几家运营商的态度。从最初“中国大陆地区只支持中国联通”,到周末时苹果官网调整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将为本产品提供eSIM支持”,这一变化更激发了围观群众的兴趣。

我想通过分析eSIM推广后各方的获益程度,解释为什么运营商会对eSIM又爱又恨。

最大受益方:手机厂商

从技术上说,eSIM不是新近出现的黑科技。我们先看几个大的时间节点:

2011年,苹果公司申请eSIM专利;

2014年,苹果公司发布了基于AppleSIM的产品,当时我写了《AppleSIM会让运营商抓狂么》,认为即便有了AppleSIM,用户也不能随性地摆脱运营商;

2016年,GSMA发布了eSIM规范。这一规范得到了多家设备商、终端厂商和运营商的支持,自此之后,eSIM就成为多厂商支持的通用技术。

如今的通信全产业链都非常卷,大家在存量市场上打来打去,竞争十分惨烈。手机厂商的研发人员绞尽脑汁寻找创新点和新卖点,目的就是引导客户换新机。

而如果电信运营商网络升级,支持eSIM,手机厂商就可借此理由推出和销售新机型,以匹配网络升级的理由吸引客户购买新手机。这是可以驱动海量客户更换新机的好机会啊。

实际上,苹果推eSIM的初衷是取代运营商成为入口,只不过,现在看来,这一目标只能退而求其次,借助eSIM拉起手机销售的市场空间。

如果把eSIM作为卖点,那将是所有手机厂商的新机会,所以我们看到,最卖力推eSIM的,努力宣传eSIM带来的好处的就是手机厂商。

第二受益方:设备制造商

前面说了,通信全产业链都非常卷。对于通信设备商来说,在已经完成5G全覆盖的中国区,如今也没有多少能向运营商兜售的产品了。

以前那种大规模的网络升级,与之同时出现的是产业玩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带来产业大洗牌。在这个过程中,后来的玩家为了改变现状以及获得后续收益,不惜掀桌子;领跑者最优的结果是惨胜,一不小心还会出局。

现在呢?设备商只剩下有限的几家,与后面的潜在对手拉开了足够的差距,网络演进平稳推进,保持平衡地和谐共赢,产业整体利益最大化,大家不亦乐乎?

所以从主观意愿上说,目前设备商不想也不愿让6G过早到来,主导产业标准的设备商逐渐形成默契,不急于推动网络在短期内大规模升级。

存量空间不足,6G还远,可运营商不花钱的话,设备商的业绩会下滑啊。于是设备商会主推小版本的升级,最多就是做到5G-A这样的程度,鼓励运营商进行网络优化和配置升级。

搞eSIM这种规格的升级改造动作,不产生高强度的竞争,不会打乱现有格局,还能收取不菲的改造升级费用,正合适。

我不否认有专业人员会出于对技术演进的热爱,执着于推动eSIM的发展;但一般来说,技术专家们会醉心于新东西,对这种十几年前的老古董的兴趣不会很大的。

但也有打着技术专家的旗号,以“技术先进”和“使用便利”为由,形成业界普遍支持eSIM的氛围,其目的无非是给运营商增加压力,然后掏钱给设备商罢了。

第三:最终客户

无论是企业客户还是个人客户,无论是手机还是物联网终端,eSIM能给最终客户带来好处。

只不过受益的程度有多大呢?我认为十分有限,所以将最终客户排在受益方的第三位。

出于安全可控、企业自身情况、所在国家政策等因素,不同运营商会对eSIM的使用提出各种限制性要求。对此,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设备商都有说明,这样也就把操作不便的责任甩给了运营商。

也就是说,通过eSIM更换运营商的具体操作,肯定不统一,而且可能并不简单。

因此,最终用户看到的传播内容,大都是夸eSIM好的;使用时出了问题,或者操作不便,都是运营商的责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提升便利性后引发的安全问题,这在此前发生过。安全问题会对使用者会受影响甚至产生损失,而这方面的责任也是要由电信运营商来承担的,与设备商和终端商无关。

那么拿着有eSIM功能的手机,通过在手机上的操作更换运营商,这种行为的频次有多高?我认为对绝大多数客户来说是超低频次的操作,低到使用时多半需要求助。

有了eSIM,用户会比以前更容易更换运营商,但真用到这个功能的概率并不高。

更何况,我在《能帮你换运营商的,不止携号转网这一条路》里写过,无论是携号转网还是eSIM,都无法实现客户心目中对网络的自由选择的期望。比以前容易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转网的限制和门槛永远都会存在。

最后:电信运营商

不管他人如何忽悠,运营商心里很清楚:舞动eSIM这把双刃剑,伤到自己的概率很大

那些说发展eSIM对运营商有好处的,基本观点是eSIM提升用户转网入网的便利性,有助于运营商扩大用户规模。

然而,稍微深想一步就明白,eSIM降低了用户入网的门槛,同样也降低了用户离网的门槛。

如果只有一家运营商支持eSIM,客户可能会因为某款eSIM手机而入网这家运营商,此时这家运营商是有竞争优势的。

在成熟且饱和状态的市场中,如果有一家运营商打破平衡,其他运营商大概率会跟进,避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而当所有运营商都支持eSIM的时候,终端形成的差异化立刻消失,影响用户决策的还是网络质量、资费和服务。

毕竟,无论是网络设备还是终端,这些都是从第三方购买的成熟技术和产品,运营商无法借助这种能力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我在《eSIM卡真正颠覆的是什么》中分析过:eSIM带来的“换号不换卡”模式既不会颠覆运营商,也很难给运营商带来增量;但会加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在物联网以及那些对用户ID不敏感的领域。

现实中,eSIM业务曾经被运营商开通和推广,甚至在工信部的“十四五”规划里也出现过,那么在这几年的尝试中,eSIM给运营商带来的效果怎样,用户规模因eSIM增长了多少,收益如何?运营商自己心里清楚。

如今,无论是苹果手机的推动还是对发展物联网的期待,运营商又重启eSIM了。我的判断是:eSIM和“携号转网”类似,会迫使运营商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成本,卷得更厉害,但不会对市场份额和经营结果造成太大影响。

说得直白些,就是在产业侧的鼓动下,eSIM能让运营商花钱做网络升级,引导客户花钱买新手机,而这些投资却很难带来新价值和新体验。

彩蛋:媒体与投资者

设备商、手机商、运营商、最终客户,这些是通信产业链上关键角色。而在产业链之外,还有些角色是eSIM的受益者,他们的收获甚至比主角们更大、更多。

那就是媒体人士,以及股市里的一些投资人。

对于媒体来说,尤其是自媒体们,特别喜欢这种隔一段时间就热一下的“黑科技”。

一方面话题可以有热度,有流量。

一方面容易有金主爸爸,而且是真金白银。

而且,由于存在技术门槛,且实际价值并不高,话题很快就消失了。等到下一轮的时候,大部分受众已经忘了以前发生过什么,拿以前的素材就能迅速成文,学习成本挺低的。

举个例子:eSIM的最初形态AppleSIM,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

我再大胆推测下:不到两个月后,绝大多数人就不记得什么是eSIM了。

股市里的情况也类似。基于一个消息,再加上分析师和专家们的一通解释,足够炒一轮波段。

有些企业的股票长期是一路下行的趋势,但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之内拉出非常漂亮的曲线。

eSIM的传播炒作比eSIM本身更能带动价值,这才是真相。

标签: 运营商 客户 手机 网络 技术 用户 厂商 企业 结果 媒体 终端 大家 中国联通 苹果公司 兴趣 专家 动作 产生 角色 话题 人员 产品 门槛 目的 不亦乐乎 无法 股市 产业 最大化 整体利益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