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英矽智能带伤三闯IPO,激进创始人能否带领公司走出困局?

IP属地 中国·北京 财经众议院 时间:2025-09-15 10:18:22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曾有望冲刺“国内AI制药第一股”的英矽智能,早在2023年6月就递表港交所,并于2024年3月第二次递表,但令人意外的是两度失利。

日前,英矽智能第三次递表港交所,又向IPO发起了冲击。

但如今已是时过境迁,目前市场对AI制药的态度与两年前不可同日而语,面对全球范围内无一款AI驱动研发药物获批上市的现状,投资人日趋理性和冷静,对AI制药的概念不再盲目追捧。

对英矽智能来说,商业前景不明,AI面临“数据孤岛”难题,累计亏损超过30亿元,大客户依赖症状依旧未解,公司现金流堪忧,再加之融资附加的赎回条款如乌云压顶,IPO能否成功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冲刺上市,这家AI制药公司要“殊死一搏”。

三闯港交所

据英矽智能官网介绍,该公司是一家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研发公司,通过下一代人工智能系统连接生物学、化学和临床试验分析,聚焦癌症、纤维化、免疫、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衰老相关疾病等未被满足医疗需求领域,推进并加速创新药物研发。

英矽智能所要颠覆的,是新药研发所面临的“双十困境”——一款新药的研发需要十年以上,投入的研发资金高达十亿美元,而成功率只有10%。而AI似乎开启了一个更快、更便宜、更有效的药物发现新时代,成为颠覆“双十困境”的一把探路钥匙。

因此,像英矽智能这类AI制药企业应运而生,并成为各路资本追捧的对象。港交所也为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大开绿灯,通过A18规则的特殊通道可以实现快速上市。

2023年6月,英矽智能在业内率先向港交所递表申请上市,并于2024年3月再次递表。正当业界认为“国内AI制药第一股”大概率会花落英矽智能之时,情况却发生了逆转。

这个赛道的另一家明星企业——晶泰科技,却在2014年12月抢先一步实现港股上市,摘得“国内AI制药第一股”的头衔。

如今,已经在资本市场落后的英矽智能,第三次向港股IPO发起冲击。



不过,这次IPO的内外部环境仍不被业界看好。

与资本狂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范围内至今尚无一款由AI驱动研发的药物获批上市,整个行业仍在“证明自己”的过程中,投资人对这个赛道的态度也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从国际同业情况来看,由于没有亮眼的临床数据,AI制药企业纷纷裁员、并购、转型,这无疑进一步打击了投资人的信心。

随着AI制药概念的降温,投资英矽智能的一众知名投资机构也陷入尴尬。天眼查显示,自2018年以来英矽智能共进行了8轮融资,合计获得38亿元资金。投资者包含启明创投、BV百度风投、复星实业、赛诺菲、淡马锡、华平投资等,既有知名市场化机构,又有国际资本的加持,甚至还有政府基金。

但由于英矽智能迟迟未能上市,这些投资机构无法全身而退,不少机构还曾一度面临估值降低的窘境。

这次英矽智能第三次冲刺IPO,对投资人来说或许是最后的一次“翻身”机会,因为留给这家公司上市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激进的创始人

提起英矽智能,绕不开的是其创始人Alex。

资料显示,Alex出生于欧洲的拉脱维亚,他此前从事的是IT行业,但他坚信AI能够改变生物制药行业,因此创办了英矽智能,开始用AI改变制药行业。

2019年,他把公司迁到了中国香港。随着制药专家任峰的加入,公司在内地组建了数百人的研发团队,同时公司的发展路径也逐渐清晰:定位AI赋能的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一部分是软件业务,更大一部分则是内部的资源管线,通过对外授权来完成商业化。

英矽智能采用“双CEO”架构,研发团队也是双线作战,Alex负责算法开发,任峰专注于药物发现工作。

但Alex这位平时常穿着黑色的Polo衫的CEO,却经常在社交媒体上语出惊人。例如,他关于同性恋的观点为“女同好酷”“我真的很喜欢女同”。

值得关注的是,Alex在社交媒体上竟然表示,“伦理确实在约束我的思想”;Alex还表示,“同意支持开发bodyoid:克隆人纯粹为了摘取器官的。没有高级思维的情况下。”



而Alex作为AI药企的CEO,持有这样严重违反医学伦理的观点无疑是极其危险的。

财务压力待解

根据最新的招股书数据,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公司分别录得亏损2.22亿美元、2.12亿美元和0.17亿美元,三年累计亏损金额已超过30亿人民币。尽管2024年的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但其财务压力依然不容小觑。

2022至2024年末,英矽智能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2.08亿元、1.77亿元和1.26亿元,最近三年时间,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持续下滑。按照当前资金消耗速度,即便不考虑业务扩展与昂贵的临床试验费用,该现金储备也仅能支撑公司不足两年的运营。

除了流动性压力,英矽智能还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情形。近3年的数据显示,五大客户的总收入分别为2730万美元、4820万美元和8100万美元,占当期总收入的90.6%、94.1%及94.4%;各期最大客户分别占相应期间总收入的56.6%、76.2%及60.6%,对大客户依赖严重。

在财务压力之下,英矽智能不断寻求外部融资。2025年2月,英矽完成了E轮融资,获得了由亚洲最大的独立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惠理集团领投的1.23亿美元资金。

而E轮融资发行的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这意味着投资者不仅可以在IPO成功后选择转换为普通股,还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行使赎回权。但这无疑是把双刃剑,如果第三轮IPO再度失败,英矽智能面临的将是潜在资金链断裂与优先股赎回的双重压力。

市场前景疑云

不过,对于英矽智能来说,也有些安抚投资者的好消息。

6月3日,英矽智能的一条临床研究结果刊登于全球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医学》上。代号为Rentosertib(ISM001-055)的候选新药在Ⅱa期临床试验中,不仅实现了药物的安全性验证,还达到了初步疗效验证。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Rentosertib能够成功突围,不仅对于AI制药,对于英矽智能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提振信心的机会。



不过,其中的困难也是具体的。英矽智能刚公布的2a期临床数据只是中国的数据。这款药在中美几乎是同时拿到二期临床试验批件的,而现在美国试验的进度已经落后了一大截。

而从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即便Rentosertib能够顺利获批,也只是真正AI制药获得认可的起点。毕竟,要证明AI的实力,就需要有更多AI药物冲刺终点。而以现有新药研发成功率7.5%计算,即便提高三倍也只有20%多,绝大多数仍然是失败。

随着业界对AI制药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快AI”与“慢制药”之间的结合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业界普遍认为,AI在整个制药流程中的发挥空间还很有限。当前,AI技术对于药物研发的提升主要在临床前,即分子设计及优化、化合物筛选等环节,其在临床阶段的作用非常有限,仅是提供一些加快患者招募等辅助服务。而且,AI依赖的数据面临“孤岛”难题,研发可持续性或面临挑战。

对于药物开发而言,相较于临床前阶段,临床试验才是重中之重,其失败风险更高,耗费成本也更大。而且,在AI制药企业中,AI节省的相关成本并非行业核心需求,提升候选药物的质量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提高速度和降低成本。

而着急上市的英矽智能,正是由于过去几年里商业化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常常被投资者质疑。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巨额亏损和遥遥无期的商业化前景,英矽智能在招股书中,却列出了业务探索新方向,包括先进材料、农业、营养产品及兽医药物领域。这样的表述,是英矽智能自身对AI制药的商业化前景看淡,还是为了商业化而冷落了曾经执着的“理想”?

第三次递表港交所后,近日英矽智能收到证监会关于此次境外上市的备案反馈意见,要求其反馈说明2025年4月股权转让原因、定价依据及所得税纳税情况,以及E 轮融资是否涉及境内国资背景股东情况,还有药物临床试验研发的具体实施主体相关情况。而且,证监会还要求其说明前次备案之后未能完成境外上市的原因。

证监会关注到的这些问题,是否会再次成为其上市的“拦路虎”?业界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