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令人震惊的转变正在AI行业悄然发生。那些曾经被嘲笑为"GPT包装工"的创业公司,如今却成了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而那些斥资数十亿美元打造基础模型的科技巨头们,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一个根本性的认知转变:基础模型是否真的那么重要?答案可能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越来越多的AI创业公司开始将基础模型视为可随时替换的商品,就像更换汽车引擎一样简单。他们的重心转向了针对特定任务的模型定制和界面设计,而不再迷信于底层的基础架构。
这种观念转变并非空穴来风。基础模型预训练的规模效益正在放缓,那种通过海量数据集教授AI模型的初期红利已经进入收益递减阶段。虽然AI仍在进步,但超大规模基础模型的早期优势正在消退,行业注意力已经转向后训练和强化学习等新的突破点。
如果你想打造更好的AI编程工具,与其花费数十亿美元在预训练上烧钱,不如专注于微调和界面设计。Anthropic的Claude Code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虽然基础模型公司在这些领域依然表现出色,但这种优势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不可撼动。
这种变化正在从根本上重塑AI的竞争格局,削弱着最大AI实验室的传统优势。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场通向全能人工通用智能的竞赛,而是软件开发、企业数据管理、图像生成等离散业务的百花齐放。除了先发优势外,构建基础模型在这些具体业务中并不能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
更糟糕的是,开源替代方案的丰富意味着基础模型如果在应用层失去竞争力,可能就失去了定价权。这将把OpenAI和Anthropic这样的公司变成低利润商品业务中的后端供应商,正如一位创始人对我说的那样,"就像向星巴克卖咖啡豆"。
这对AI行业来说是一个戏剧性的转变。在整个当代AI热潮中,AI的成功与构建基础模型的公司的成功密不可分,特别是OpenAI、Anthropic和谷歌。看好AI就意味着相信这些公司会因为AI的变革性影响而成为具有世代意义的重要企业。我们可以争论哪家公司会胜出,但显然某个基础模型公司会最终掌握王国的钥匙。
当时有很多理由支持这种观点。多年来,基础模型开发是唯一的AI业务,快速的进步使它们的领先地位看起来无法超越。硅谷一直对平台优势有着根深蒂固的热爱,人们假设无论AI模型最终如何赚钱,最大的收益都会流回到基础模型公司,因为它们完成了最难复制的工作。
过去一年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复杂。虽然有许多成功的第三方AI服务,但它们往往可以互换地使用基础模型。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他们的产品是基于GPT-5、Claude还是Gemini已经不再重要,他们期望能够在发布过程中切换模型而不被最终用户察觉差异。
风投公司a16z的马丁·卡萨多在最近的播客中指出了这一点:OpenAI是第一个推出编程模型以及图像和视频生成模型的实验室,却在这三个领域都败给了竞争对手。卡萨多总结道:"据我们所知,AI技术栈中没有固有的护城河。"
当然,我们还不应该完全排除基础模型公司。它们仍然拥有许多持久的优势,包括品牌认知、基础设施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巨额现金储备。OpenAI的消费业务可能比其编程业务更难复制,随着行业的成熟,其他优势也可能出现。
但与此同时,构建越来越大的基础模型的策略看起来远不如去年那么吸引人,meta的数十亿美元支出狂潮开始显得风险极高。
当人工智能的竞争重心从底层技术转向应用创新,当算法开始被视为可替换的商品,整个AI行业的权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那些曾经被轻视的"包装工"们,或许正在成为这场技术革命中真正的赢家。而那些投入巨资建造AI帝国的科技巨头们,则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在这个快速变化世界中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