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智库观点丨张毅:促进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红利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25-09-16 10:31:02


——访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张毅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张娜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2035年全面建成智能社会的目标。其中,提出实施“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行动,强调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

人工智能(AI)如何深度融入民生领域?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张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AI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引擎。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AI通过精准、高效、普惠的服务,破解资源不均、成本高昂等难题。他强调,AI发展必须秉持“科技向善”理念,确保所有人尤其是弱势群体能够公平、有尊严地享受智能红利,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AI赋能民生:精准、高效、普惠是关键

中国经济时报:《意见》将“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列为六大重点行动之一。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融入民生领域、百姓生活?

张毅:人工智能不仅对人类认知边界、劳动能力、决策水平带来极大拓展,同样也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共享智能时代红利的殷切期望。在医疗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能整合多源医疗数据以精准识别病灶,三维建模技术可有效支持复杂手术规划,AI药物研发能显著缩短药物开发周期,智能导诊系统可优化就医流程,远程诊疗平台能促进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急救资源调度系统实现精准响应等。在教育上,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教育体系多维变革,个性化学习系统通过学情分析定制专属方案,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智能语音系统精准提升语言学习效果,教师端AI助手自动完成作业批改、课件制作等基础工作,虚拟实验平台丰富教学资源库。在养老上,智能家居设备实时监测老人生活状态,可穿戴设备进行健康数据动态分析,轨迹监测系统及时预警安全隐患,“AI机器人”创新应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协助,个性化健康管理系统依据用户特征定制养护方案。

随着人工智能与社会民生各领域各环节广泛深度融合,其正在成为提升民众生活品质、推动社会智能跃升的全新引擎。推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能以更精准、高效、普惠的方式,直接提升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关键民生领域的服务质量,破解资源不均、成本高昂等传统难题,让优质的社会服务如同水和电一样,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个人。

中国经济时报:《意见》提出“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您认为AI将在哪些领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又如何与教育深度融合、赋能教育?

张毅: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在智能化办公、智慧化管理、数智化决策等工作层面广泛深度应用,AI将进一步重塑人机协同模式与劳动分工结构,推动形成更加高效、多元、灵活的工作新范式。

人工智能将逐渐成为每位职场人员的“第二大脑”和“体外肢体”,通过指导多个智能体或机器人,即可高效完成复杂工作任务。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已在“人所不能、人所不愿”等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岗位上展现出独特优势,正在有效缓解部分行业领域用工压力。可以预见,AI将在研发、数据科学、人机协调管理及伦理审计等领域创造新岗位。AI通过提供个性化技能培训平台、职业路径规划和人机协作实践环境,帮助劳动者精准定位转型方向、高效习得新技能,并通过模拟实战提升岗位适应力,从而系统性降低职业转型的难度与成本,应对可能的职业转型挑战。

在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方面,“赋能教育”将是AI教育应用的核心。一是技术普惠,降低AI使用门槛。通过开发低成本、离线可用的轻量化AI工具,并严格审核算法公平性,确保不同地域和经济背景的学生都能平等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从源头抑制数字鸿沟。二是资源均衡,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加强政策供给,完善网络、设备等数字基建,建立开放共享的教育资源库,加强教师AI教学能力培训,使其成为技术高效应用的引导者。三是育人为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明确AI的辅助定位,通过设计启发式、协作式学习任务减少对AI的依赖,同时将数字素养教育融入课程,进而保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分辨真伪的能力,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AI发展须以人为本,向善、安全、有序并重

中国经济时报: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民生福祉深度融合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推动应用发展”与“确保安全有序”之间的关系?

张毅:人工智能在民生领域的创新应用必须和向善发展同频共振,既要防止误用、滥用或恶用人工智能,确保人工智能在直接面对民众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也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人民群众较为关切的医疗健康、就业影响、教育公平、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议题,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始终服务于人民福祉。

为防范人工智能在数据隐私、算法歧视及老年群体“智能鸿沟”等方面的风险,应采取综合性措施:通过出台专门人工智能法规,严格规范数据收集与使用,强化敏感信息保护;建立算法备案、审计与问责机制,提升透明性与公平性;同时,推动适老化设计与数字技能普及,鼓励“人机协同”服务模式,并加强伦理审查与公众监督,确保技术发展兼顾创新与安全,保障各类群体的合法权益。

《意见》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智能技术赋能美好生活的广阔前景。其核心在于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向善的、普惠的,最终目标是让全体人民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实现这一愿景,需要技术创新、制度建设、人文关怀和社会共同努力相结合,稳步迈向智能社会。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