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AI破解量子计算“时间困局”,科学家构建最大原子量子计算系统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中国科普博览 时间:2025-09-16 12:27:11

在微观世界的深处,一场关于未来计算机的革命正在悄然展开。2025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团队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钟翰森团队联手,取得了一项震撼世界的成就——他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成功构建了包含2024个原子的无缺陷量子计算阵列,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不大,但在量子计算的世界里,这相当于在针尖上建造了一座拥有2024个房间的精密宫殿。

原子——量子计算的不二之选

要理解这项突破的意义,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为什么科学家选择用原子来构建量子计算机。传统计算机使用的是二进制比特,就像开关只有开和关两种状态。而量子计算机使用的量子比特却截然不同,它可以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状态,就像薛定谔那只著名的猫,在被观测之前既死又活。

原子成为量子比特的理想选择有其独特的优势。想象一下,每个原子就像一个完美的陀螺,而更妙的是,在自然界中,所有同种原子都是完全相同的,就像大自然这个最精密的工厂生产出来的标准零件。这种天然的一致性对量子计算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你不需要担心制造误差,大自然已经帮你造好了最完美的计算单元。

原子还有一个奇妙的特性,它们拥有不同的能量状态,就像楼房有不同的楼层。科学家可以用激光把原子从“一楼”激发到“顶楼”,这个顶楼在物理学中被称为里德堡态。处于里德堡态的原子会发生惊人的变化,它们会变得特别“胖”,直径可以增大几千倍。这些“发胖”的原子之间会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就像两个充满气的气球会相互排斥一样。这种相互作用恰恰是实现量子逻辑门操作的关键,让原子之间能够“对话”和“协作”。

光镊技术:驯服原子的魔法

那么,如何在如此微小的尺度上精确地控制这些原子呢?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神奇的工具——光镊。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光剑,而是用激光束形成的微型“陷阱”。

理解光镊的原理,可以想象你在玩弹珠游戏。桌面上有许多小凹坑,弹珠会自然地滚进这些凹坑里并停留在那里。光镊的工作原理与此类似,只不过“凹坑”是用聚焦的激光束在三维空间中创造的能量最低点。原子就像微观世界的弹珠,会被“吸引”到这些光斑的中心并被牢牢困住。这种困住不是物理上的接触,而是通过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梯度力实现的。

通过一种叫做空间光调制器的设备,科学家可以同时产生成百上千个这样的光镊,形成一个光镊阵列。这个空间光调制器可以理解为一个超级精密的光学投影仪,能够将复杂的光场图案投射到空间中。每个光镊就像一个独立的“单间牢房”,可以囚禁一个原子。通过精确调节光的强度、位置和相位,科学家就能像指挥家指挥乐团一样,精确控制每个原子的状态和位置。



实验装置示意图

(参考文献[1])

从混乱到有序的巨大挑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科学家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当他们用光镊阵列去“捕捉”原子时,就像用渔网捕鱼,无法保证每个网格里都能捕到鱼。根据量子力学的概率性质,每个光镊捕获原子的概率大约只有65%。这意味着在一个设计好的光镊阵列中,有些位置成功捕获了原子,而有些位置则是空的。

这种随机性对量子计算来说是个致命的问题。想象你精心设计了一个200人的大合唱队形,每个位置都有特定的音符要唱,但演员们却随机站位,有些位置站了人,有些位置空着。这样的合唱团显然无法正常演出。同样,要进行量子计算,你需要每个指定位置都有一个原子,不能有任何空缺。因此,科学家必须进行原子重排——把那些站错位置的原子移动到空缺的位置上,形成一个完美无缺的阵列。

传统的重排方法就像一个勤劳但效率不高的舞台导演。他使用声光偏转器产生的可移动光镊,就像一根“指挥棒”,引导原子们一个接一个地移动到正确位置。首先移动第一个原子,等它就位后再移动第二个,然后是第三个……这个过程不仅耗时,而且随着原子数量的增加,所需时间会线性增长。

当需要重排的原子数量达到几千个时,可能需要几秒甚至几十秒,这个时间看似短暂,但在计算机领域却堪称“漫长”的——这是因为当前家用计算机CPU的时钟频率已经达到了GHz的水平,也就是说其理论上的计算速度可达每秒10亿次级别。

更糟糕的是,在移动原子的过程中还可能发生“原子逃逸”。原子非常敏感,如果移动速度太快或路径设计不当,它们可能会获得额外的能量而“逃跑”,就像演员在移动过程中偷偷溜走了。这种原子损失会降低最终阵列的质量,影响量子计算的性能。

AI带来的革命性突破

中国科研团队的创新之处在于,他们彻底改变了原子重排的范式。他们不再让原子一个接一个地移动,而是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方案,让所有原子同时移动到各自的目标位置。这就像把那个辛苦的舞台导演换成了一个超级智能的编舞系统,能够同时指挥所有演员完成一场精心编排的千人团体操。

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是解决一个复杂的配对问题。AI系统需要决定哪个原子应该移动到哪个目标位置,这个决策要确保所有原子的总移动距离最短,同时避免它们在移动过程中相互碰撞。这就像给一千对新人安排集体婚礼的座位,既要确保每对新人从入口到座位的路线最优,还要保证他们不会在过道上撞到一起。科学家使用了一种叫做“匈牙利算法”的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个优化问题,并通过分块处理技术实现了并行计算,使得即使面对上万个原子,计算时间也能保持在5毫秒左右。

但仅仅知道谁该去哪里还远远不够,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所有原子同时、精确地移动。研究团队将整个移动过程巧妙地分解成大约20个小步骤,就像把一支复杂的舞蹈分解成20个基本动作。在每一步中,原子只需要移动很短的距离,这样可以避免因移动过快而导致原子升温和逃逸。

神经网络的精妙设计

这里就体现了AI的真正魔力。研究团队设计的AI模型采用了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技术,它就像一个经过特殊训练的“光场设计师”,能够在毫秒级的时间内为每一步移动设计出完美的全息图案。

这个AI大脑的结构精妙而复杂。首先,输入层接收所有原子的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信息,就像接收一张标注了所有演员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的舞台平面图。随后,这些信息通过三个卷积层进行初步处理,每个卷积层都像是一个特殊的滤镜,能够提取出不同层次的特征信息。

接下来的三个残差块是整个网络的核心。残差块是深度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创新,它通过引入“跳跃连接”解决了深层网络训练困难的问题。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在工厂生产线上设置的质检环节,不仅检查当前步骤的产品质量,还会把原始材料的信息直接传递到后面,确保重要信息不会在层层处理中丢失。

最终,网络输出两张关键的图像:振幅图和相位图。振幅图控制每个位置的光强度,就像调节每盏灯的亮度;相位图控制光波的相位,就像调节水波的起伏时机。这两张图共同定义了空间中的光场分布,从而精确控制每个原子的移动。

但这里还有一个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全息图本质上是在频率域的,而神经网络更擅长处理空间域的图像。这就像你要创作一首交响乐(频率域),但你只会画画(空间域)。研究团队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AI先在空间域生成图案,然后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自动转换到频率域。这个转换过程就像把乐谱自动转换成美妙的音乐。

训练AI:让机器学会“编舞”

为了训练这个AI系统,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和学习。他们模拟了数万次原子重排过程,记录每一步的原子位置,并使用传统的加权Gerchberg-Saxton算法生成对应的全息图作为标准答案。这个过程就像让一个学生通过观看大量的编舞视频来学习如何编排舞蹈。

训练过程中,AI不断比较自己生成的全息图与标准答案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调整网络参数,逐渐提高生成质量。经过大量的训练后,这个AI系统不仅学会了如何生成高质量的全息图,而且速度极快——能在几毫秒内完成传统算法需要几十甚至上百毫秒才能完成的计算。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套系统的精度。AI能够控制每个光镊的位置精度达到约20纳米,这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三千分之一。相位控制精度约为0.2弧度,确保了原子在移动过程中不会因为相位突变而“晕车”。这种极高的精度是通过精心的系统设计实现的:每次移动的步长被限制在几微米以内,相位变化也保持平缓,让原子能够“舒适”地到达目的地。

打破时间魔咒的常数复杂度

这项技术最革命性的突破在于实现了计算机科学中梦寐以求的“常数时间复杂度”。在传统方法中,重排时间随原子数量线性增长,1000个原子需要1秒,2000个原子就需要2秒,10000个原子可能需要10秒。这种线性关系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打破的魔咒,严重限制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而新方法完全打破了这个魔咒。无论是重排1000个原子还是10000个原子,整个过程都只需要约60毫秒。这60毫秒的时间分配非常精确:路径匹配计算需要5毫秒,全息图生成需要52毫秒,空间光调制器(SLM)的刷新需要20毫秒。由于全息图计算和SLM刷新可以并行进行,就像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两个过程可以同时进行,所以总时间保持在60毫秒以内。

这种突破的意义是革命性的。它意味着量子计算机的规模不再受到重排时间的限制。理论上,只要硬件条件允许,科学家可以构建包含数万甚至数十万个原子的量子计算阵列,而重排时间依然保持在60毫秒。

创造历史的实验成果

利用这项突破性技术,研究团队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成功构建了包含2024个原子的二维方阵。这个阵列设计有45×45共2025个位置,实际成功捕获并排列了2024个原子,只有一个位置是空的,成功率高达99.95%。这个数字不仅刷新了世界纪录,更重要的是证明了该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研究团队还展示了该技术的灵活性,创造了多种不同构型的原子阵列。他们用723个原子排列出“USTC”字母图案,就像用原子作为画笔,在微观世界写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缩写。他们还构建了三层立方体阵列,包含1077个原子,就像搭建了一座三层的原子大厦,每层原子都整齐排列,层与层之间保持着精确的间距。

最具科学意义的可能是模拟扭曲石墨烯结构的三层阵列。这个包含752个原子的结构中,不同层之间有20度的扭转角,形成了美丽的莫尔纹图案。这种结构在凝聚态物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可能帮助科学家理解高温超导等奇异物理现象。



数千原子无缺陷二维和三维阵列重排实验结果图

(参考文献[1])

逼近完美的性能指标

除了规模的突破,这个系统的性能指标也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为实现容错量子计算奠定了坚实基础。

单比特门保真度达到了惊人的99.97%,这意味着对单个原子进行量子操作时,错误率仅为0.03%。这就像一个神箭手,一万次射箭只有三次偏离靶心。这种极高的精度对量子计算至关重要,因为量子态非常脆弱,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计算结果完全错误。

双比特门保真度达到99.5%,这是量子计算中最具挑战性的操作之一。双比特门需要两个原子之间产生精确的相互作用,就像两个舞者需要完美配合才能完成高难度动作。99.5%的成功率意味着系统已经接近实用化的门槛。

探测保真度更是达到了99.92%,这是读取原子量子态的准确率。这就像一个超级精准的体温计,一万次测量只有八次会出现微小的偏差。高精度的状态读取对量子计算的输出至关重要,否则即使计算过程完美,也无法获得正确的结果。

这些接近完美的性能指标表明,该系统已经具备了构建容错量子计算机的基本条件。容错量子计算就像建造一座能够抵御地震的大楼,即使个别构件出现问题,通过纠错码和冗余设计,整体结构依然能够正常工作。

量子计算的光明未来

这项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突破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审稿人认为这项工作标志着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美国物理学会的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以编辑推荐的形式发表了这项成果,《物理》杂志更是将其选为研究亮点进行专题报道。

研究团队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指出,通过一系列技术升级,在不久的将来构建包含数万个原子的无缺陷阵列是完全可行的。这些升级包括使用更高功率的激光器来提供更多的光镊,采用更高分辨率的空间光调制器来实现更精细的控制,配备更大视场的物镜来容纳更多原子,以及建造更好的真空系统来延长原子的寿命。

如果再配合GPU集群进行并行计算,利用其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加速全息图生成,以及使用响应速度达到GHz级别(吉赫兹量级)的新型电光调制器,重排时间可能进一步缩短到微秒级别。这将使得量子计算机能够更快地完成初始化,提高整体运算效率。

这项突破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技术本身。它代表着量子计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AI技术与量子物理的深度融合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当我们拥有包含数万甚至数十万个原子的量子计算机时,人类将能够解决许多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模拟复杂的化学反应来设计革命性的新药物和材料,优化极其复杂的物流和金融系统,探索宇宙的本质以理解黑洞和暗物质的奥秘,甚至可能帮助我们理解意识和生命的本质。

正如经典计算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人类文明,量子计算机很可能会定义21世纪的科技格局。而中国科学家的这项突破,无疑是通向这个量子未来的关键一步。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量子计算的黄金时代或许比预期更早到来。这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人类探索未知、突破极限的又一个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Lin, Rui, et al. “AI-Enabled Parallel Assembly of Thousands of Defect-Free Neutral Atom Array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35.6 (2025): 060602.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李瑞(半导体工程师)

审校:香港城市大学 客座助理教授 石巍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