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行业连跌三年,极米如何独善其身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吴俊 新立场 时间:2025-09-16 14:56:52
技术变现才是熊市的火种

新立场

2025 年上半年的消费电子市场,呈现出了明显的分化态势。

一边是电视行业在大屏化与高端化驱动下实现量额双增,75英寸及以上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近两成,85英寸以上增速超过三成,高端市场成为增长主力;另一边,不含激光电视的智能投影市场却遭遇寒流,销量同比下降3.9%,销额下滑 2.9%,两条反向运行的曲线,勾勒出如今家庭影音设备市场的结构性调整。

调整背后,是多重压力的叠加效应。宏观消费环境让非刚需类电子产品首当其冲,消费者在预算分配上更趋理性,投影产品自然成为削减开支时的优先选项。而电视厂商对大屏市场的持续深耕,使得75英寸产品价格正不断下探,与中高端投影形成直接竞争,进一步压缩了投影产品的市场空间。

更关键的是,在政策层面,投影行业未能进入消费补贴的核心品类清单,缺乏外部环境的助力导致整个投影行业不得不独自应对市场调整的压力。

作为连续七年占据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极米科技在行业下行期还能保持三成左右的市占率更显难得。但与此同时,上半年1.63%的营收微增又暴露出增长乏力的现实,高份额与低增长的并存,构成了极米当前阶段最突出的经营特征。

很明显,当整个市场的增长引擎减速,即便是头部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极米的困境,是整个投影行业过渡期的缩影:前方要探索新技术,后方还要应对成熟品类的价格战,腹背受敌。在这样的转型阶段,企业的战略选择往往受制于行业整体环境,所谓水涨船高时的顺势而为易,水落石出后的逆势突围难,极米的现状正是这种市场规律的真实写照。

01、褶皱里的随波逐流

2025年的国内投影市场,正陷入一轮由多重因素叠加形成的调整周期。

从消费端看,这两年宏观环境里的消费理性回归,对投影这类非刚需的可选消费品影响尤其明显。按照洛图科技的监测数据里,智能投影市场在整个消费电子板块里,属于家庭预算削减时优先被考虑的品类,很多用户会把换机计划往后推,或者转向更基础的影音设备。

供给端的冲击则更直接,最明显的就是大尺寸电视这两年的价格下探太猛了,75英寸的主流机型终端价已经跌破3500 元,有些促销款叠加国补甚至到了2500元区间。

而在核心技术遭遇瓶颈的阶段,全球化布局更应作为企业应对国内市场饱和的关键举措,但极米在这一领域进展与局限的两面性也十分明显。

财报显示,极米海外营收占比已由2022年的18.7%提升至2024年的23.4%;若2025年上半年维持 1H24 增速,机构预测占比约 24–25%,这在行业出口整体放缓的背景下确实难得。

尤其在东南亚市场,据公司 2025 年 6 月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极米激光微投在泰国、越南 2024Q4–2025Q2 连续三个季度线上销量排名前三(Shopee+Lazada 合并数据)。

公告显示,极米越南基地已于2025年8月投产,整体规划产能100万台,将视订单需求分阶段扩产。其不仅享有当地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极米衔接全球市场需求的重要节点。

但深入观察会发现,极米这种增长更多依赖渠道铺设的广度,而非品牌渗透的深度。与国内家电企业出海的平均增速相比,现有增长节奏尚未形成足以对冲国内市场下滑的增长极,地缘政治带来的供应链风险与本地化运营经验的不足,仍在制约海外业务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此外,新业务赛道的探索则呈现出公司战略前瞻性与商业验证滞后的时差。

车载投影业务实现的 部分交付,公司公告已取得国内两家新能源车企定点通知书,处于样机交付与车规认证阶段,不过截至 2025H1 尚未确认车载投影营收。

当下,消费电子与汽车产业的跨界融合已是不可逆的趋势,提前布局车载显示场景无疑展现了战略远见,但汽车供应链的认证周期长、技术标准高,从样品交付到批量供货的转化过程,往往需要跨越更长的商业验证周期,这种时差导致新业务在短期内难以贡献实质营收。

《新立场》认为,上述这些探索共同构成了极米的突围图谱,也清晰地勾勒出极米在转型期的典型特征:动作的积极性与成效的滞后性形成鲜明对比;技术投入未能转化为颠覆性创新,更多是现有技术的梯度下放;海外布局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却尚未建立起本地化的品牌话语权;新业务赛道抢占了先发优势,却面临商业价值验证的漫长等待。

当然这种状态在消费电子企业的转型过程中并不罕见,参考白电与手机出海经验,渠道品牌盈利三阶段平均耗时 2 年左右。

极米当前的处境就像在行业寒冬中点燃的火把,维持着穿越周期的温度,但想形成燎原之势确实是任重而道远。

03、写在最后

前段时间,极米科技再度传出启动港股IPO的消息。市场多数解读将其与全球化布局提速挂钩,这固然是台面上合乎逻辑的叙事。

但说到底,上市只是一个选项,远非答案。极米所要应对的生存命题,实则是中国消费电子企业共同面临的集体考题:当规模红利见顶、价格战渐失效能,如何用 慢功夫 做深技术壁垒,用 细功夫 做透新场景。这个问题,没有资本能直接给出答案,最终还得靠产品说话。

研发投入构筑的技术储备、全球化布局形成的渠道网络、新业务赛道积累的先发经验,这些都将成为行业复苏期的竞争筹码。只是在当下的调整阶段,这些布局更多体现为战略可能性而非现实增长力,这种 在路上 的状态,既是转型必须承受的代价,也是头部企业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真正的转型,从不发生于聚光灯之下,而是在沉默的研发周期、跨市场的渠道磨合与新场景的反复验证中逐渐成形。在投影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深耕的过渡期,极米所行走的,本就不是一条捷径,但这种探索与试错本身,或许比短期成效更具长远价值。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