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报道
编辑:元宇
Zoom CEO袁征、黄仁勋、比尔·盖茨等科技大佬一致认为,AI可能带来3-4天工作制。欧美等地,也有企业在试推「四天工作制」。AI时代,它会带来更多失业,还是创造更多机会?它会让我们的工作更轻松,还是更忙碌?
每周工作三天?
刚刚,Fortune的一篇报道,把这个话题点着了,引发网友热议。
Zoom CEO袁征预测:AI聊天机器人和智能体,将带来3-4天工作制。
他的观点,与比尔·盖茨、NVIDIA CEO黄仁勋、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等大佬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袁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AI会把很多「低价值/初级」工作自动化。
这意味着,一些岗位将被取代,有些人甚至可能整周都「空闲」。
因此,也有网友直接回怼:
他说的「三天」,意思是「你被裁了」!这代表的是一种「AI=裁员」的抗拒态度。
不久前,黄仁勋在Fox Business的一次访谈中,也谈到了他对「四天工作制」的看法。
他认为世界正「处在AI革命的开端」,各行业对AI的快速采用,很可能会推动「四天工作制」的转变,但他同时也提到,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就会慢下来:
「我得承认,我们的未来会比现在更忙。」
白领岗位「大灭绝」
还是「黄金时代」的开启?
AI将如何改变人类的工作方式?
大佬们对此看法不一。
比如,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曾经预测AI会接管美国一半白领工作,这意味着白领岗位将出现「大灭绝」。
但反对者认为,AI在消灭许多工作岗位的同时,还将创造许多机会。
Google DeepMind负责人Demis Hassabis,认为AI技术会开启一个「富足的黄金时代」。
黄仁勋也认为:一些工作会消失,但很多新工作会被创造出来,每一份工作都会因为AI而改变。
技术革命,已经推动以往的七天(六天)工作制,逐渐演变为五天。
同样,AI也可能更进一步,推动「三天工作制」的到来。
袁征已经预见到这一时刻。
他认为最终每家公司,都会支持每周工作三天、四天,这将让每个人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
「如果AI能让所有人的生活更好,为什么我们需要每周工作五天?」
美国绩效训练公司Exos,也曾试验把工作日缩短一天。结果员工倦怠减半,生产力飙升24%。
证明了这种转变,对业务可能是有利的。
同样,英国和北美的大型研究也发现,工作时间从五天减到四天,可以显著改善健康和工作满意度,病假天数和离职率也大幅降低。
在荷兰,也有一些「四天工作制」的试点。
试点结束后,员工压倒性地希望保留更短工时,而转成四天工作制的组织,也很少再改回五天。
包括袁征、比尔·盖茨、黄仁勋、杰米·戴蒙在内的CEO一致认为:AI自动化将带来的更短工作制,这将对人类员工非常有利,即使这意味着总体上岗位会更少。
每周工作三天,会更忙吗?
假设我们每周工作两三天,真的就能多出两三天自由时间吗?
AI自动化最直接的红利,是许多繁琐的工作因此得到缓解,比如金融等高强度工作的行业。
摩根大通CEO戴蒙表示,AI可能带来更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
「你的孩子会活到100岁,而且不会得癌症……而且他们很可能每周只工作3 天半。」
但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
此前,比尔·盖茨也曾表示,由于AI正在取代人类「大多数工作」,只需10年就能实现每周工作2天。
立刻就遭网友怒怼:
对于普通打工人并不少这样,每次都是「用新工具增加我们的工作量,而不是减少我们的工作日。」
对于普通打工人,技术变革,效率革命,往往带来的是工作量大幅增加,而不是工作时长的减少。
连黄仁勋这样的大佬,也认为更短的工作制,可能会让我们比现在更忙。
因为工作并没有减少,只是被压缩到更紧凑的日程里。
而且,AI提升效率不假,但也可能带来更快的节奏和更忙的日程。
黄仁勋以自己为例,他提到,AI可以帮助企业家、创业者将头脑中的点子更快落地,但这也会直接将人拖入一个永不休止的「创新竞赛」中。
「我经常会觉得工作还没做完,因为脑子中总会有更多点子在等着落地。」
这就好比把原来的自行车比赛改为F1比赛,技术是进步了,但节奏更快了,挑战更大了,人也更忙了。
一些机会消失,一些机会出现
AI革命,已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其中的红利是,生产力的成倍提高,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这也是想要「改变世界」的科技领袖们所乐意看到的。
阵痛与代价,更多是落在了普通个体身上。
转型中一些岗位难免会被取代,一些人会被解雇,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和生活。
但从长期看,还是乐观的。
无论是工业革命,还是互联网浪潮,都将带来短期的失业和转岗压力,但在中长期,它们将会转化为新的就业机会。
在袁征看来,每次技术范式的转变,一些工作机会会消失,但也会创造新的机会,比如:
一些初级工程师岗位,需要人们用AI编程、管理代码,或者需要人创造和管理大量的AI智能体。
黄仁勋也看到AI可能增加就业岗位,取代人类的并不是AI本身,而是那些真正会使用这项先进技术的人。
「在过去300年、100年,甚至短短60年的计算机时代,不仅生产力上去了,就业也上去了。」
底层逻辑,还是创新的力量。
「如果我们有更好的创意和方法提高生产率,我们就能将更美好的未来变为现实。」
不被需要,是最终极的焦虑
当然,这股AI革命浪潮背后,也隐藏着更多普通打工人的焦虑。
最终极的焦虑,就是——不被需要。
比尔·盖茨预测,按当前的创新速度,AI将在未来10年里让人类在「多数事情上」都不再被需要。
我们也看到许多类似的判断:未来十年,AI将接管人类的「认知工作」,这意味着许多白领岗位不再需要人类员工,当然也无需每天打卡上班。
如果这一点成为事实,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定义生存的意义。
「AI教父」Geoffrey Hinton就曾提到,AI替代导致失业,可能会带来自我价值感丧失。
盖茨也谈到类似问题,在未来社会,我们需要把视角拉远,因为「人生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去做工作」。
当「三天工作制」到来之时,如何重新找到人生的价值锚点和方向,可能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你以为「三天工作制」会很快到来吗?它真的会为我们开启一个更轻松,更富足的未来吗?
参考资料:
https://fortune.com/2025/09/15/zoom-ceo-eric-yuan-three-day-workweek-ai-automation-human-jobs-replaced-future-of-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