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西贝道歉的背后,是中央厨房变了味儿,餐饮连锁店不能既要又要

IP属地 中国·北京 北向财经 时间:2025-09-17 10:26:07



西贝贾老板一连串的自爆,把罗永浩都看得后背发凉,他跟人对线这么多年,还从没见过这么狠的对手,真能对自己下得去手。

为了自证清白,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开放后厨给消费者参观,还上线了一份罗永浩菜单。

可是结果呢?

贾老板自己捅自己,直播现场变成了翻车现场。

说好的没有一道预制菜,可就像某个网友所说,除了顾客是现宰的,其它都是预制的。

互联网战神罗永浩这次刚摆出姿势,就白捡了一颗人头。

面对铺天盖地的的舆论,贾老板终于顶不住了,他关闭了后厨参观,向全体顾客发布了一份致歉信,老罗也显得意兴阑珊,表示不再追究西贝,给这场大戏画上了句号。



这场战斗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戏剧性的结果,是因为贾老板的自信,而贾老板的自信,则是来源于去年发布的一份文件。

这份文件中规定,由中央厨房统一制作,配送给自家门店里使用的菜品,不属于预制菜的范畴。

可什么是中央厨房?

你以为的中央厨房,可能就是个大一点的厨房,商家雇了一堆厨师,集中在一起做饭,饭做好以后当天就配送到各个门店销售。



可实际上,随着餐饮连锁经营模式的发展,中央厨房早就被玩坏了,这也是为啥那么多餐饮界的大佬都要跳出来攻击罗永浩,正是因为老罗触碰到了他们的敏感地带。

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餐饮连锁店在国内兴起。

那时候几乎所有的小老板,都想把自己的小饭馆发展成中国版的肯德基、麦当劳。

但问题是,传统小饭馆那一套根本做不大。

你想想看,饭馆老板一大早进货买菜,然后开始现炒现卖,这食材确实新鲜,锅气也是有了,可它上不了规模,因为口味没法统一,成本也控制不好,没法标准化,就不能规模化复制。

于是最早的中央厨房诞生了,当时还叫做净菜系统,就是老板找一块地儿,雇很多人,把当天买回来的菜都洗干净处理好,调好料,荤素搭配好,然后配送到各个门店里,门店里只需要炒一下就可以卖了。



这样就解决了标准化的问题,各个门店菜量统一,口味偏差不大,还能降低门店的成本,餐饮连锁店在国内开始蓬勃发展。

而且,这个时期的连锁店普遍用料要比苍蝇馆子好,所以在口味上是吊打小饭馆的。

这是中央厨房的第一个阶段,接下来大概从2010年左右,中央厨房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

一方面,国内的冷链物流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的发展,大量的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但大多数商场都不允许出现明火,所以中央厨房不再局限于配菜,也开始炒菜。

中央厨房把菜做好以后,配送到各个门店,门店只负责加热和销售。

再接下来,大概从2020年左右,国内预制菜产业迅速发展,推动中央厨房升级到了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中央厨房,已经看不到厨房了,而是变成了一个个的食品加工厂。

就像西贝后厨里展示的那样,全国各地的食品加工厂负责做菜,门店里收到的全是冷冻料理包,简单加工一下就能食用。



这样进一步降低了经营成本,但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餐饮连锁店的口味普遍出现了大滑坡,明显落后于苍蝇馆子了,所谓的中央厨房,已经彻底变味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也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中央厨房本来就是个伪概念。

按照西贝贾老板的标准,那些食品加工厂也算是中央厨房,所以他才会显得那么有底气,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怎么也不会把中央厨房跟食品加工厂联系在一起。

可见,用是不是中央厨房加工的来区分预制菜,这个标准既不科学又难以执行,只会给商家留下钻空子的空间,方便人家走后门。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到底该如何定义预制菜呢?

这里引用一下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老师的观点,她是这么说的,区分一道菜是不是预制菜,关键要看决定这道菜风味形成的核心环节是在哪里发生的。



比如烤羊排,决定风味的核心环节是让肉发生美拉德反应,也就是羊肉由生变熟的过程。

如果中央厨房或食品加工厂只是提前切好羊排,并做了简单的腌制,然后就配送到门店,由门店从生烤到熟,这样就不能算是预制菜。

可如果是中央厨房提前把羊排煮到八成熟,然后冷冻配送到门店,门店再简单烤一下上个色,这种就应该算是预制菜,我觉得这个区分方法就是符合常识的。

这件事说白了,消费者要的其实是知情权,商家可以卖预制菜,但应该有一个分级公示的标准,你不能既享受了餐饮工业化带来的便利和低成本,还要享受手工现做带来的高溢价,这种既要又要的贪婪,才是当前餐饮行业为人诟病的地方,也是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的根源。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