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雷军预判了苹果的所有预判,这话一出科技圈直接炸了锅。要知道苹果是什么分量?雷军哪来的底气叫板?细看小米近年动作,那些提前三五年落子的技术布局,或许就是答案。
近日雷军在科技论坛上聊趋势时,提到的AIoT生态、智能汽车全栈自研、芯片国产化等方向,是不是越听越耳熟?这不就是苹果近年重点发力的业务闭环嘛。但翻看小米公开资料,早在2020年就成立汽车团队,2021年投建芯片工厂,比苹果官宣造车计划早了近两年,AIoT布局更是提前五年搭建起生态雏形。这种“先一步落子”的战略眼光,让小米在多个赛道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
《孙子兵法》里讲“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雷军这“预判”可不是撞大运,而是把“庙算”做到了实处,不是跟风追热点,而是提前三五年把技术底座搭稳。反观当下不少企业,看到别人做什么火就一窝蜂跟上,新能源热就凑造车热闹,AI火就买几套开源算法凑数,却连自己的业务闭环都没理清楚。这种“看见才信”的跟风式布局,没有核心技术托底,市场风向一变就容易栽跟头,说到底还是缺了雷军那份“先胜而后求战”的战略定力。
回望那些曾称霸市场的外国巨头,诺基亚当年的故事至今仍是科技圈的反面教材。2007年乔布斯发布iPhone时,这家芬兰公司还握着全球49.4%的手机市场份额,可他们偏偏抱着Symbian系统死磕,高管甚至放话“用户不需要触控屏”。等到2011年终于想通要推Windows Phone手机时,安卓阵营早已吃掉半壁江山,结果2013年就从全球第一跌出前五。这种“等看清趋势再动手”的慢半拍,和雷军提前五年搭AIoT生态的操作比起来,简直像在用功能机跟智能手机赛跑。市场从不等犹豫者,诺基亚的倒下不是败给对手,而是败给了自己对趋势的钝感力。
雷军能跳出这种“等看清再动手”的惯性,靠的是持续踩油门的自主创新。小米近五年研发投入年均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仅2024年就新增专利超5000件,从澎湃芯片到智能驾驶系统,这些“硬骨头”啃下来,才让预判有了落地的底气。这种“先难后易”的打法,不光给小米铺了路,更给中国科技企业提了气,在技术赛道上,跟风永远只能吃灰,真正的超车还得靠自己造发动机。
如今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存在感确实越来越强。从5G专利数量占比过半到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连续几年领跑,从智能手机高端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到消费级无人机占据全球主要市场,这些实实在在的突破背后,是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像小米这样,把“庙算”功夫下在前面。雷军的预判能引发关注,本质上是因为大家看到了中国科技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可能。只要这股自主创新的劲头不松,中国企业必将在全球科技领域掌握更重要的话语权。
中国科技企业的突围之路,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新能源汽车赛道。你瞅瞅比亚迪这几年的成绩单,2024年全球销量突破300万辆,连续三年稳坐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欧洲市场份额从5%冲到12%,把不少老牌车企逼得直喊“狼来了”。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堆配置,比亚迪自研的刀片电池、DM-i混动系统,硬是把电池安全和油耗这两个痛点变成了卖点。还有蔚来的换电模式,一开始多少人觉得是噱头?现在欧洲十几个国家落地换电站,连宝马都跑来谈合作,你说这算不算把“预判”变成了行业标准?
半导体领域的突破同样振奋人心。以前咱们提起芯片,总绕不开“卡脖子”这三个字,现在中芯国际14nm工艺良率稳定在95%以上,华为海思的5G基站芯片已经实现100%自主可控。去年某国外巨头想断供EDA软件,结果华大九天的国产EDA工具市场渗透率一下子从15%蹦到28%,你看,压力反而成了动力。这些突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中芯国际十年投了两千多亿研发,是华为海思在“实体清单”里硬啃出来的,所谓预判,本质上就是把别人觉得“不可能”的技术壁垒,拆解为一个个“逐步攻克”的具体目标。
当然,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高端制造领域仍有不少坎要迈。光刻机还是荷兰ASML的天下,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咱们刚摸到门槛,工业软件领域MATLAB这类工具的国产化率还不到10%。但换个角度看,十年前咱们连智能手机SoC都造不明白,现在小米澎湃OS已经打通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的底层系统,这种进步速度,放在全球科技史上都算罕见。就像雷军在论坛上说的:“科技竞争不是百米冲刺,是马拉松,拼的不是起跑速度,是耐力和节奏。”
说到底,雷军能“预判苹果”,并非他有未卜先知的水晶球,而是中国科技产业这二十年攒下的家底终于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从高铁到特高压,从5G到新能源,咱们用市场换技术的阶段早就过去了,现在是用技术闯市场。未来五年,只要这股子“啃硬骨头”的劲儿不松,芯片制造、工业软件这些卡脖子的领域迟早会有突破。到那时候,可能就不是“雷军预判苹果”,而是全球科技企业都得盯着中国企业的战略版图,毕竟,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咱们已经从“跟跑者”变成了“并跑者”,下一步,便是成为“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