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陕西榆林米脂县,黄土高原还笼罩在一片薄雾里,冯亚波已早早站在小米加工车间。他随手捧起一把金黄饱满的谷粒,在掌心轻轻揉搓,迎着光仔细打量小米的色泽与质地。
车间里机器轰鸣,新米飘香。流水线上,一粒粒小米经过多道工序,被分装进印有“三哥哥”品牌的包装袋中。这一切,对这位刚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的80后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日常。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一首流传甚广的陕北民谣,唱出了小米在这片黄土地上的特殊地位。过去靠天吃饭的黄土高原,如今正借着这一粒粒小金米,走向产业化、品牌化的新路。
(金秋时节,小米渐熟,整片高原仿佛掀起层层金浪)
能揭三层米油,小米“滋养”出大产业
米脂,素有“中国绿色生态小米之乡”的美誉。地名的由来——“米汁淅之如脂”,道出了这里小米的出众品质:米油浓厚,熬煮出的米汤能揭起三层油皮。在历史上,米脂小米还曾位列“四大贡米”之一。
冯亚波是土生土长的米脂人,出身农家,父辈世代种植小米。2002年刚入行时,他只懂传统种植,对加工和销售一无所知。“算是误打误撞,一种就是二十年。”他笑着说。
为摸透小米的“脾气”,2007年他加入当地合作社,从去壳、筛选到包装,每道工序都亲手做过。之后,他成立三哥哥农产品有限公司,迈出品牌化第一步;2015年又创立陕西银波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专注小包装小米,推动传统农产品走向标准化、商品化。
如今,公司旗下运营“舌尖上的貂蝉”“貂蝉牌米脂小米”“三哥哥”三大品牌。其中,“舌尖上的貂蝉”以貂蝉故乡作为卖点,市场认可度高,复购率持续提高。
好小米,源于匠心与标准。冯亚波亲手熬过上百锅小米,反复调试水米比例和火候,最终总结出适宜的熬煮方法:用自来水、大火转中火,小米免淘洗直接下锅。如今,这套方法就印在产品包装上,成了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纽带。
(冯亚波在小米加工厂原粮储备库检查小米品相)
加工环节中,严格的品控始终贯穿全程。“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口感好、色泽好靠的是一代代人的选育与积淀。”冯亚波说,“只有不断提高各环节标准,才能真正做出品牌。”
搭上电商快车,米香飘进千家万户
很长一段时间,受限于加工水平和传统销售渠道,米脂小米很难真正走出陕北。2016年,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冯亚波敏锐察觉到电商可能是打破困局的关键。
这一判断在2019年正式落地——“三哥哥”入驻拼多多,从店铺注册到详情页设计,冯亚波带领团队向外地电商取经,以“能揭三层米油”这样直观生动的描述打动消费者。
2024年,通过推出1斤真空装、5斤袋装等多种规格,压缩成本让利消费者,店铺销量实现爆发增长,旺季时日订单量突破3万单。
在拼多多平台上,“三哥哥”牌小米已收获数万条好评,“米油厚”“香气足”“会回购”成为用户反馈的高频词。品牌还延伸开发出小米咖啡、小米锅巴、小米油等深加工产品,反响不俗。
(“三哥哥”公司生产的小米,这是“舌尖上的貂蝉”包装)
今年4月,拼多多推出“千亿扶持”计划,宣布未来三年投入超1000亿元资金与流量资源,助力商家高质量发展。在农业领域,依托“千亿扶持”,拼多多启动“多多好特产”专项,持续加码品质农货和商家的扶持。
“三哥哥”公司成为受益者之一,其官方旗舰店连续半年入选“百亿补贴”专区。今年丰收节期间,在平台加码曝光下,米脂小米加速走向全国市场,拼多多“三哥哥官方旗舰店”近三个月新增好评10万余条。
“平台减轻了我们的销售压力,让我们能把更多利润反哺农户,” “三哥哥”电商团队负责人张跃龙表示。
更让团队惊喜的是,拼多多去年推出的“偏远地区中转计划”,也帮“三哥哥”打开了西北偏远地区的市场。“以前发往偏远地区的邮费比米还贵,根本不敢想,”张跃龙说,“如今借助中转仓与补贴,小米能以更低成本送达。”西北偏远地区订单占比从几乎为零逐渐增长,青海、内蒙古消费者频频回购:“终于吃到正宗的陕北小米。”
(冯亚波与农户在田间了解小米种植情况)
00后大学生返乡,让小米产业更有奔头
00后大学生高央是这片土地上变化的亲历者。
原本在西安某中学担任体育教师的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回到米脂,走进小米加工厂,投身电商供应链管理工作。
转变的契机来自家人的一通电话。得知家里种的小米价格低、销路难,高央萌生了通过网络帮家里卖小米的想法。
刚开始,他在网上销售自家小米,月收入约四五千元,加上线下销售已能满足基本生活。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他参加的一次电商培训会上——在那里他结识了“三哥哥”品牌公司人员常浪浪,并通过他接触到“三哥哥”创始人冯亚波。因理念相投,高央最终选择加入团队,担任订单专员,主要负责供应链管理。
如今的高央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查看仓库库存,安排生产补货,处理售后。“相比以前当老师时的规律作息,电商行业几乎没日没夜,非常繁忙,但学到的东西也多得多。”他表示。
更让他开心的是,大学同学也返乡加入团队负责财务,两位年轻人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
回顾这段经历,高央坦言最初也有“学历包袱”,觉得大学毕业回乡卖小米不体面。如今他的想法彻底改变:“我向同学老师推荐小米,从不夸大,就让他们看我和家人天天吃的是什么。好产品自己会说话。”
(加工厂里,一袋袋小米按克重打包完成,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为400余人提供就业,小米变身“致富米”
“只有让农户赚到钱,企业才能走远。”这是冯亚波常说的话。多年来,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场价2到3毛钱的价格收购农户原粮,并约定品种与种植方式,确保纯度与品质。
现在小米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户的“致富米”。冯亚波公司合作种植面积达3500余亩,直接、间接为4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
今年4月,冯亚波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但他却说,最好的荣誉不是奖章,而是“消费者说你这小米熬出来真香”,是“农户说今年又能多挣几千块”。
夕阳西下,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被染成金黄。加工厂内机器嗡鸣,来自拼多多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这碗从陕北小城“熬制”的小米正香飘万里,也让当地农户过上了更有奔头的好日子。
来源 | 华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