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今天(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怀抱。他的归来,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为新中国撑起了通往星辰大海的风帆。
70年后的今天(9月17日),“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暨航天公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举行。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他以渊博的学识、超凡的智慧和赤诚的爱国情怀,带领第一代航天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为“两弹一星”伟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稳步前行的坚实根基。
如今,“东风”系列导弹、“鹰击”反舰导弹、“巨浪”潜射导弹等大国重器已经成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战略王牌。这些正是来自于钱学森当年播下的火种。
9月17日开幕的“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藏70余幅照片、近80件(套)实物展品,通过“战略规划 奠基伟业”“八年四弹 剑指苍穹”“两弹结合 大漠惊雷”“鹰击长空 化剑为盾”“星耀东方 曙光初现”“系统工程 走向未来”六个单元,真实呈现他从毅然归国到主持“两弹一星”研制的奋斗历程,诠释他“党有所呼、我有所应,国有所需、我有所为”的崇高精神风范。
钱学森等发表的《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打印稿也在展览上首次公开面世。这篇文章系统解读钱学森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打破学科壁垒,将系统工程思想拓展至社会、经济、管理等领域。展示了钱学森作为一名战略科学家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也更加激励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深入学习钱学森的先进事迹,传承和发扬其“赤诚爱党报国、献身科学事业、真情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先锋地位,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仰止弥高 多维视角理解钱学森归国意义
“1955年9月17日,父亲、母亲、我、妹妹一起登上了回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回忆,“那时我才7岁,还不可能理解‘回国’的意义。只知道父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父亲带我去的地方一定很好、很美。”
17日的系列活动还包括 “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交流恳谈会,钱学森的归来,不仅是个人的重要选择,更代表着那个年代无数海外学子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和报国之志。参加恳谈会的科技教育界的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回顾钱学森彪炳史册的卓越功勋,追忆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勇毅胆识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德,并就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弘扬钱学森精神分享独到的见解。
“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展期为2025年9月至2026年2月,展览期间还将上线配套主题讲座,邀请钱学森身边工作人员与钱学森图书馆研究人员围绕钱学森归国、钱学森与系统工程思想、“两弹一星”精神开展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