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甘孜低空经济破局,无人机连山河民生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09-18 16:19:11

环球网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一条被当地村民戏称为“手掌路”的蜿蜒山路,曾是脚乌村2000多村民与外界连通的唯一纽带。一旦遭遇塌方、雨雪等灾害,物资运输便陷入停滞。如今,大疆运载无人机 FC100正在开展常态化试点运营,已让这条 “天堑” 初步变成 “空中通途”—— 从起降点到脚乌村邮政点,过去需靠车辆颠簸往返的运输,如今在试点场景中十几分钟就能高效完成。待试点经验进一步沉淀、运营模式逐步完善后,未来将有更多新鲜快递、生活物资,能实现每天准时送达村民手中,真正让乡村物流的 “空中通道” 发挥长效价值。



这场发生在川西高原的运输变革,正是中国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落地”的生动缩影。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加速渗透进偏远地区与交通不便利地区。近日,“甘孜天路——大疆运载无界之旅”活动在甘孜州泸定县举行,政策专家、一线用户与媒体共同见证:运载无人机如何用技术突破地理限制,为低空经济写下“民生答卷”。

高原“试飞”:极端环境下的技术硬实力

“在高原飞无人机,就像让运动员在缺氧环境下负重奔跑。”大疆运载工程师徐小珂的比喻,道出了高海拔运输的难点——空气稀薄会降低无人机升力,峡谷瞬时强风可能掀翻机身,零下低温还会让锂电池活性骤降。但在泸定县的演示现场,FC100的表现打破了这些限制。


大疆运载解决方案工程师徐小珂现场演示

演示中,FC100挂载着20公斤重的电力绝缘子,从地面平稳起飞,朝着对面海拔超3000米的山头飞去。遥控器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货物重量、飞行高度与电机状态,即便遇到气流扰动,机身也能通过自动消摆功能快速稳住。抵达目标点后,吊绳缓缓下放,接近地面时自动减速,避免绝缘子磕碰,整个过程无需人员在山区接应,飞手通过遥控器就能完成“空中卸货”。

“这背后是整套系统的针对性优化。”徐小珂介绍,FC100采用62英寸纯碳纤维桨叶,搭配115毫米大电机,能在空气稀薄环境下保持强劲动力;41Ah大容量电池支持低温加热,零下20摄氏度也能稳定工作;更关键的是,飞机预留了超过100%的动力冗余——最大拉力达322公斤,足以应对突发强风。此外,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五目视觉系统组成的“三重感知”,让无人机在云雾、树林等复杂环境中也能精准避障,甚至能识别货物前方的障碍物,实现“货物避障”。

对于应急场景,FC100的设计更显贴心。若飞行中遇到货物缠绕树枝,可通过“弃绳脱困”机制保住机身;极端情况下,降落伞会自动或手动打开,让机身以6米/秒的速度平稳落地,相当于从两层楼高度自由下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去年雅江山火时,我们用FC30给海拔4200米的灭火队员运补给,2小时的人工山路,无人机30分钟就到了,队员们还喝上了冰可乐。”大疆运载业务负责人金昊的分享,让技术的温度跃然眼前。

从“人工背驮”到“空中运输”:行业变革的真实案例

在甘孜,FC100的应用远不止“送快递”。对于川西高原的电力运维工程师田力来说,这款无人机是“减轻工人负担的救命工具”。


川西高原输电运维工程师田力活动现场分享

田力所在的团队负责维护海拔2600米的500KV输电线路,过去检修时,工人要背负20-50公斤的工具材料,在高山上攀爬3-6小时。“停电检修窗口期紧,工人累得动作变形,还可能磕碰损坏绝缘子。”1台无人机、165个架次,一周内完成了4吨物资运输,不仅零损坏,还把原本需要10人协作的工作,缩减到2人操作。

更具突破性的是高海拔带电作业。在海拔4000米的线路抢修中,既避免了工人因体力消耗引发的安全风险,也防止了绝缘工具在山路穿梭中受潮导电。“以前带电作业要请两拨人,一拨检修,一拨运物资,现在无人机就能搞定。”田力说。

在其他领域,FC100同样改变着传统模式。四川雅江是松茸主产区,这种珍贵食材采摘后需24小时内送达市场,否则会大幅贬值。过去靠马驮、车运,翻山越岭要几小时,现在无人机从海拔3500米的采摘点飞到山下,仅需15分钟,松茸新鲜度与农户收益都有了保障。

00后飞手小宋是中国无人机普惠发展的生动缩影。他自小接触大疆设备,早年从事农业无人机服务,在秭归多山陡峭的脐橙产区,借助大疆农业无人机成功破解复杂地形下的运输瓶颈,实现单日作业收入提升30%。此外,他更多次参与抢险救灾、石料运输乃至乡村修墓等紧急任务,以“空中力量”完成许多人力难以承担的工作。在他看来,无人机不仅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更是连接人情、传承文化、激活乡村的重要纽带。随着大疆FC100的发布,他凭借其卓越载重、续航与多场景适应性,成功由农业飞手转型为全面吊运服务提供者,服务范围显著扩大。如今在秭归,超600台无人机正翱翔天际,越来越多像小宋一样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用技术唤醒沉睡的土地,托起家乡的低空新未来。

低空经济“落地”关键:普惠、合规与人才

“低空经济不是‘高精尖’的代名词,而是要让普通人用得上、用得起。”金昊的这句话,道出了大疆运载的核心思路。今年6月发布的FC100,单电最大载重达80公斤,是上一代产品的2倍,充电最快仅需9分钟,售价却比上一代低35%,套装价89999元起,仅为同类进口产品的60%。


昂鸽无人机学院负责人王成

与之配套的,是低空经济人才生态的完善。王成将无人机培训分为三个阶段:2013-2018年以航拍飞手为主,年均培训1万人;2019-2023年转向农业、电力等细分领域,五年累计培训超4万人;如今已进入“岗-课-赛-证”一体化培养阶段,四川每月考证人数达5000人,是2023年前的5倍。“学员里有50%是政企人员,还有不少返乡青年,他们不仅要会飞,还要懂航线规划、故障排查。”无人机学院负责人王成王成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系统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王英勋受邀分享

合规是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底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系统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王英勋指出,无人机从“玩具”变成“生产力工具”,需要适配的管理体系。目前,FC100已获得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是国内首个通过适航认证的中型多旋翼运载无人机,大疆还推动用户考取无人机培训执照,构建“企业合规+用户持证”的双重保障。

在甘孜脚乌村,邮政工作人员每天都会记录FC100的起降日志——这个常态化运输点,每天最多飞10趟,少则1-2趟,运送的不仅是包裹,更是村民对“空中物流”的信任。“

未来图景:低空经济如何连接更多“山河”

从甘孜的高山峡谷,到南极的科考站,大疆运载无人机的应用边界还在拓展。去年,FC30跟随科考队在南极完成冰面裂隙探测——过去靠人工拖着雷达在冰面行走,效率低且数据杂乱,无人机挂载雷达后,既安全又精准,还为中国科考队开辟了新的物资运输路线。

随着技术迭代,无人机不仅能运物资,还能成为“空中平台”——搭载X光设备给输电线路做“CT检查”、携带除冰机器人清理线路覆冰、配合机械臂完成远程精细操作。


大疆运载销售负责人金昊主题演讲

如今,在四川的竹林里、云南的雨林中、黄山的景区内,越来越多无人机在穿梭。它们运送的不只是物资,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创业就业的机会,以及科技改变生活的真实力量。正如金昊所说:"做难而正确的事,才能让低空经济真正落地,让每一片山河都能享受到科技的温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