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文艺创作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态。然而,AI创作的同质化现象,让不少观众觉得“班味儿”很重,像是一道“预制菜”。AI和预制菜到底有几分相像?
16日,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平,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猿动力泛娱集团董事长陆川,灵河文化创始人兼CEO、知名制片人、编剧、监制白一骢等多名业内专家,亮相北京文化论坛“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的首场专业沙龙,共同探讨AI技术与影视创作的深度融合与未来发展。
“AI不会导致影像更像预制菜,这只是阶段性感受,最终观众觉得还是新鲜的。”马平认为,预制菜是一个“工业化、标准化”的概念,但生成式AI同质化问题只是阶段性的,最终的发展方向仍然是人类关注的内容,“我相信人类不会被工具所左右,真正要关注的是我们怎么塑造工具。”
他补充道,当有更多心怀创作梦想的人带着野蛮生命力成长时,AI工具会为创作带来更丰富的多样性。
陆川认为,AI极大降低了创作门槛,帮助更多的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最终观众还是要关注影片所讲的故事。在陆川看来,AI的“福利”在于实现了技术平权与去中心化,让所有人都拥有了讲故事的机会。
他特别强调,“故事扎不扎心、人物是否鲜活、能否带来离场感”才是打动观众的关键。他预判,未来“此片由AI制作”将不再是值得炫耀的标签,就像如今的数码相机、智能手机一样,AI最终会回归技术本质,“故事为王”的核心逻辑不会改变。
白一骢认为,使用AI的人决定着AI产生内容的优劣。无论国内外的先进模型,生成式AI本质上都只是一种工具,如同文字处理软件中的Word或WPS。“不能说编剧剧本写得好是因为Word用得好,AI工具的优劣不能直接决定内容的好坏。”
他指出,当前所有生成式AI模型仅能提供创作片段,无法完成剪辑与叙事衔接,而最终如何选择片段、构建完整叙事,仍依赖于创作者的专业能力。
他形象地说:“AI不是预制菜,而是灶台和锅。菜好不好吃跟锅没关系,关键要看炒的人。”
沙龙最后环节是聚焦AI未来发展趋势。马平表示:“传统创作者应主动拥抱AI所带来的原生创造力,积极向更年轻的思维范式靠拢。”白一骢则认为:“AI不仅是影视创作的高效辅助工具,更是拓宽行业产值、激发产业新活力和发展空间的重要推动力。”
与光同尘科技联合创始人、CEO陈发灵表示,科技的发展有效赋能了文化的传播。通过AI技术让古画“动起来”,使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化底蕴。他表示“文化是根,科技是翅膀”,通过技术的力量,文化得以转化为更轻便、更易传播的影像形态,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助力中国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受众。
陆川认为:“科技推动着文明与审美的共同进步,使更多美好作品被看见。同时,他坦言AI在降低制作门槛的同时也抬高了内容的标准,当视效奇观的影片做到极致时,更质朴、更贴近生命与灵魂的表达将变得更为珍贵。在AI赋能之下,内容创作的核心竞争力,将更集中于深刻的叙事与人性洞察。”
原标题:《AI影片“班味儿”重?业内专家:AI不是预制菜,“故事为王”是核心逻辑》
栏目主编:樊江洪 题图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 供图。
作者:解放日报 余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