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智能体上岗, 数据库 SQL 惊险事故成过去式?

IP属地 中国·北京 雷峰网 时间:2025-09-18 20:13:44

在大模型狂飙两年之后,行业进入“应用见真章”的阶段。在 2025 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云发布数据库AI服务,其中有多款智能体——SQL 事前风险预测、DDL 变更风险评估、高负载止损值守等。

数据库领域可以开发智能体的方向也有很多,腾讯云为什么会选择从 SQL 风险治理入手?腾讯云数据库副总经理罗云对雷峰网表示,主要因为这是最痛点、最难解决的环节。“2024 到 2025 年,我们每个月都观察到有客户因为 SQL 使用不当,导致数据库出现风险事件。”

腾讯云讲述过一个案例:在一次交易数据清理过程中,由于一条优化不当的 SQL 语句遗漏了关键索引,导致核心交易表被全表扫描。问题发生在交易时段,瞬间引发大量指令受阻,订单提交接连超时,部分跨境交易也因此受到影响。最终,依靠风控系统的紧急处理才避免了更大范围的系统瘫痪。

为何 SQL 使用不到风险如此之高呢?其中根因源于,数据库的开发者与 DBA 之间,长期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认知鸿沟”。

开发团队熟悉业务逻辑和代码,常通过 ORM 框架生成 SQL,却对底层数据库运行机制了解有限;DBA 则精通数据库内核和 SQL 优化,但难以在开发环节进行前置干预。结果是,一旦风险 SQL 引发故障,DBA 往往只能被动“救火”,而根源难以追溯。

今年 2、3 月开始,腾讯云数据库团队开启了智能体的开发,就是试图解决的是开发者与数据库管理员(DBA)之间长期存在的“鸿沟”,罗云谈到。

SQL 事前风险预测智能体,就像提交前的“安全检查员”,提前发现可能让数据库变慢或出问题的 SQL,提醒开发者修改。DDL 变更风险评估智能体,像改动前的“模拟演练教练”,先测试数据库结构变更是否会影响系统稳定,让风险在上线前被发现。高负载止损值守智能体,像数据库的“安全卫士”,实时监控,当系统压力过大时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业务崩溃。

据罗云对雷峰网透露,智能体的开发,底下依托的是垂直数据库大模型,并结合全域上下文和工具集三大基座。

腾讯云的垂直数据库大模型的自研最早可以追溯到2023 、2024年,一开始他们通过有监督微调(SFT)补课专业能力,靠人工标注数据搭起基础,2025 年 DeepSeek 出现后,全面转向强化学习,用更复杂的奖励机制逼迫模型自我优化。

当然,这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的难点,比如做 SFT(有监督微调)的难点是语料和数据集,团队需要大量人工投入,对每一个案例进行标注:哪些 SQL 或代码生成是正确的,哪些是不符合要求的。这个数据标注过程非常耗时,但决定了模型在专业任务上的基础能力。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重点在于奖励模型的设计。在强化学习中,模型每一次输出都需要评估:是“做得更好”还是“退步了”?团队花了很多时间设计算法和评分机制,去判断每一次生成的 Token 的质量,从而让模型在实际使用中不断优化。

目前这这些智能体已经在腾讯内部多部门使用,对外客户目前也在同步进行交流中,预计明年会对外服务。

对于智能体的商业化问题,罗云认为,不要从短期市场规模出发,而是押注长期战略价值。罗云判断,数据库智能体未来真正的商业回报不在“风险防控”本身,而在两个方向:第一是,Data Insight:帮企业“淘金”,挖掘数据价值,付费意愿远高于守住底线;第二是智能体支持套件:当甲方通过智能体赚钱后,配套工具的变现空间巨大。

在数据库产品线宣布推出Agent 之前,几乎所有产品都在探索AI,一方面将 AI 的功能加入到原有的产品中,比如在腾讯会议中加入了实时 AI 纪要功能,另一方面正在开发更多的 AI 原生应用,比如说CodeBuddy ima等已经对外推出,分别应用于企业开发、知识库管理。

那么,为什么腾讯会选择在今年加速布局智能体?

罗云认为,这与时机密切相关。早一年做可能还不合适,因为当时底层大模型还在快速迭代,应用层开发容易因模型变化被推倒重来。而如今大模型迭代速度趋于平缓,应用开发更稳定可控。

在这样的技术判断下,上半年腾讯内部掀起了一场智能体开发热潮:各条产品线结合自身场景和行业特点,积极探索 Agent 应用。而眼下,数据库团队推出的智能体,也正是这种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