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复旦文科生,在小红书教AI更懂“人话”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9-18 20:14:11



接住你抛的“梗”、定制小众旅行攻略、为“社恐”提供高情商回答、学会“二次元”人的说话方式……这些创意功能在小红书联合复旦学生们训练的AI模型中都可以实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小红书 hi lab(Humane Intelligence Lab,人文智能实验室)合办的首届“AI人文训练营”本月初正式收官,37名复旦学生完成对AI模型的人感训练。

如何让AI学会网络幽默语言并且解析笑点,成为懂得网络“热梗”的“幽默大师”?这是2023级哲学学院学生莫凡想要完成的目标。“我们希望能够让AI了解什么是好的幽默,什么是好的喜剧效果。” 她介绍。



莫凡所在的项目组主要训练AI使用有网络热梗的语言回答用户问题,最终取得了本次“AI人文训练营”的一等奖。不仅聚焦于表层的语言,成员们更希望发现为什么有些内容“幽默有趣”,以及如何让用户认为回答与自己的思维同频共振,甚至让用户享受到智力竞争的乐趣。

两个月里,复旦同学们通过让AI学习脱口秀、小品等,不断调整AI的回答逻辑,反复校准对话数据,逐渐让AI学会了幽默背后的逻辑。甚至,AI有时会给出一些让人惊喜的回答。

有一回,组员告诉AI:人生一波“三折”,非常便宜。AI回复:贵在经历。“虽然它没有按照我们预期的想法回答,但是它能够用一种新的方式回答得非常好,富有哲学意味,让我们所有人都出乎意料。”莫凡说。

经过人文训练营的实践,莫凡对“人文训练师”这个新型职业有了新的认识。“AI可以随机生成无限种可能性的内容,然而,判断什么内容是更好的,这始终是人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价值问题。”

“新文科建设需要‘在野’。”项目顾问之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马哲教研室主任王金林解释,“‘在野’的意思是‘走到田野当中’,要看到社会需求,契合社会发展方向。”这次训练营,便是一次“走进田野”的过程——当复旦文科生到技术实验室与AI工程师共同合作,新文科真正介入到了技术和社会发展中。

今年5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小红书宣布启动“AI人文人才训练营”,致力于借助人文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模式,提升大型语言模型在后续训练阶段的表达人性化水平,使其更好地与人类价值观和情感体验实现“对齐”。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师和小红书hi lab的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共同担任导师与评委,以竞赛与共创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学员们需自主提出研究课题,并通过对模型进行定向优化来完成实践任务。招募信息一经发布,就得到了全校各院系学生们的踊跃报名。最终入选的37名同学来自哲学、新闻传播、历史、中国语言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十多个不同专业,组成了十支跨学科AI人文训练小队。

在为期两个月的项目周期中,学员们与小红书的后训练算法工程师结为伙伴,共同推进课题。初期,不少同学因缺乏技术背景而感到“门槛恐惧”,但随着组队讨论及课题研究的深入,他们逐渐意识到,人文的视角在AI训练中不仅不可或缺,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哲学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讨论如何更好地与其他人相处、如何在世界中与其他人共处。这些问题促使学生们提高基本人文素养,启发他们对事物有优秀的判断能力。”谈及项目意义,项目负责人之一、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尹洁认为,除了捕捉到人的需求外,还能判断哪些需求和欲望值得正向引导,这是人文学科所擅长的,而跨学科合作,能够激励同学们交叉应用这些能力。

本次参与项目中的同学,大多都是第一次接触到AI技术中后台。在这场AI+人文的训练营中,他们重新理解了自己与AI的关系,也体会到了人文思维的重要性。

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训练营参赛营员胡博发现,人文学科除了在伦理边界上为AI的发展作出贡献外,还可以在AI的训练阶段做一些事情。“这对人文学科背景的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遇和责任。”

原标题:《复旦文科生,在小红书教AI更懂“人话”》

栏目编辑:马丹 复旦大学

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