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光明以先锋姿态,探寻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新范式

IP属地 中国·北京 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5-09-19 08:11:58


  光明生命科学园。


  光明实验室灵动纪元团队的研发成果。

  光明七年拼搏之路之科学篇

  “科学重器”掩映在山水之间,一流人才奔赴科学的星辰大海,产业需求前沿持续催生创新成果……这里是深圳光明,一座正在大湾区加快崛起的科学之城、未来之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奔涌向前。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肩负着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以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筑牢发展基石,以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通转化链路,以开放合作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光明正以先锋科学城之姿,探索走出一条更能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路子。

  “这里为原始创新研究 提供了宝贵空间与支持”

  2021年,周耀旗全职加入深圳湾实验室。回国前,他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的知名高校担任正教授。如今担任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的周耀旗,其团队曾经多次在国际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功能预测比赛中名列前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周耀旗表示,加入深圳湾实验室,是一段令人振奋的新征程。尽管在国外稳稳当当做下去也不错,但自己心里总想着“把事情做大一点”。来到光明科学城4年多的时间里,周耀旗课题组先后承担了多个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进展顺利,其中有三个项目已经顺利完成结题。

  生命领域是光明科学城重点聚焦的三大领域之一,深圳湾实验室致力于在生物医学前沿和应用领域,建设公共平台、聚集优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支撑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与临床医学的发展。目前,深圳湾实验室已建立了近百支处于“科研黄金期”的科研团队,在生命健康领域开展前沿探索。

  “我们团队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教计算机读懂生物大分子特别是RNA的‘设计语言’,并尝试用它来编写新的程序,最终为人类健康和科技进步服务。”周耀旗说。据悉,周耀旗团队正通过AI赋能与“干湿实验”结合的方式,努力为应对重大疾病的医疗需求提供新方法、新工具,加速新药研发的进程,这是当今科学研究的前沿。

  在颜宁院士的带领下,深圳湾实验室与深圳医学科学院实行一体两翼、整体推进的协同发展模式,构建了顶尖的交叉学科生态,汇聚了来自计算科学、结构生物学、化学、药化、各类疾病机理研究、转化和临床等不同领域的顶尖学者,为周耀旗所从事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土壤。

  “这里充满了开拓的激情和干事创业的氛围,鼓励大胆尝试、包容失败,管理机制灵活高效,为开展高风险、高回报的原始创新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空间与支持。”周耀旗说。

  周耀旗所在的深圳湾实验室是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的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之一。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包括了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所研究型高校、2所广东省实验室。目前,在建运营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达22个。

  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是光明引育国内外科研人才的重要依托,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更承担起重大科学研究、科技攻关任务,是产出一流创新成果的平台。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科学设施已建成运营,加快建设鹏城云脑Ⅲ,点亮超算二期……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持续提升。

  “科学重器”服务科研机构高校 还服务创新型企业

  当前,科学研究范式正发生深刻变革,许多科学领域的前沿性和开创性突破,倚重于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科学重器”。而光明科学城的鲜明特色是,在这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单是策源原始创新的“加速器”,也在成为赋能产业发展的“强引擎”。

  光明科学城从规划建设之初,就前瞻性地将产业转化摆在了突出位置。光明科学城全力探索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范式,以先锋之姿探路未来,这与当前国家大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高度契合。

  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科学设施已建成并进入高水平运营阶段,在相关领域,大设施建设运营与产业培育赋能一直在同步推进。

  在光明生命科学园,合成生物研究大设施的一个个自动化功能岛台依次排布,这里基于智能化、自动化及高通量设备,构建了一个“生物铸造工厂”,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有力支撑合成生物领域创新。这个“科学重器”具有高度开放性和跨学科适用性,不仅服务于科研机构和高校,还服务于创新型企业,自2024年底正式启动运行以来,已累计为近百家用户单位提供定制化技术服务,服务范围覆盖泛生命科学领域。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距离合成生物研究大设施10分钟车程内,产学研资源密布,一条支撑合成生物发展的创新生态链清晰可见,“基础研究-中试放大-产业转化”的创新实践在此具象化: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为培养合成生物学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撑,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成为示范样本,我国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正加快建设,光明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卫光生命科学园入驻了赛桥生物、粒影生物等一大批合成生物优质企业……

  目前,光明已集聚了超130家合成生物领域企业,总估值超400亿元,产值规模正持续扩大。光明成为了深圳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核心布局承载区,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合成生物创新发展高地。

  在光明科学城,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比邻而居”,更与周边的各类中试平台、创新中心、孵化基地、成果转化专业园区等形成联动、协作,共同构建了极具优势的“创新生态”。科研课题从产业中来,创新成果到产业中去,光明科学城正在探索走出一条更能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路子。

  科学城集聚各类资源要素 创新创业故事不断上演

  光明科学城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在这里,有“大院大所”致力提升创新能级,有产业创新中心加速成果转化,有科技金融注入“活水”,有各类人才奔赴而来……从“聚能”到“释能”,光明科学城活力奔涌,加速激发创新“裂变”。

  深圳湾实验室孵化的创新药企——砺博生物聚焦于潜力巨大的靶向RNA小分子创新药研发。该公司成立于2022年,当年就获得了数千万元种子轮投资。今年8月,砺博生物宣布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目前正加速推进IND(新药临床试验)申报与临床布局。

  周耀旗的另一个身份是砺博生物的科学创始人。“参与创办砺博生物,意味着为我的团队和实验室里诞生的那些算法和梦想提供了‘闯进现实’的机会。它们不再仅仅是电脑里的代码和一篇篇论文,而是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去直面最终的考官——临床试验。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责任和挑战,但也让我无比兴奋。”周耀旗表示。

  砺博生物的创新之路始于深圳湾实验室深厚的学术沃土,其快速成长与成功融资,是推动科学与产业融合、科研成果转化的生动样本。光明科学城全力营造一流生态,创新创业故事在此不断上演。

  “选择光明,融入光明,创造光明的未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以下简称“光明实验室”)研究员、灵动纪元团队PI宋纪元说。

  2024年,宋纪元通过“天才新星”人才计划加入了光明实验室。宋纪元对自己的定位不仅是科研人员,还是“科技创客”。在他看来,自己与光明科学城、光明实验室可谓“志同道合”,都有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明确目标。比如,光明实验室推出了“支持科研人员在职创业”等一系列政策,支持科研团队聚焦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开展硬科技创业。这也是他放弃互联网大厂的岗位,来到光明的重要原因。

  宋纪元所带领的光明实验室灵动纪元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人灵巧机构设计和人机柔顺交互控制。今年8月,光明实验室与麦捷科技共建的“微型驱动关节与仿生灵巧手联合实验室”揭牌启动。目前,宋纪元担任该联合实验室主任。

  宋纪元介绍,将麦捷科技的市场需求资源和光明实验室积累的AI技术资源结合,双方将共同推进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智能交互核心技术——灵巧手的微型驱动关节和智能交互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未来,还将依托灵动纪元团队孵化聚焦“微型驱动关节和灵巧手”的具身智能赛道高潜力、硬科技企业。

  “对于有理想、有抱负的科技工作者而言,加入光明科学城,是成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梦想的绝佳选择。”宋纪元说。

  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携手创新 与河套合作区联动发展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激烈,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并非依靠某一区域“单打独斗”,而是对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提出了迫切需求。

  光明科学城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节点,其发展视野并未局限于自身版图,而是积极加强区域创新协同,加快构建更加紧密的创新共同体,一同挺起大湾区创新“脊梁”。

  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携手成立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加强在科研、产业、人才等多领域合作;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与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工作方案发布实施,光明科学城河套创新中心启用;光明科学城香港运营中心揭牌成立,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这种开放性与协同性,开启了光明科学城与大湾区重点创新平台的合作新篇章。

  深圳与东莞交界,环巍峨山分布着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两座科学城。今年6月,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宣告成立,该科学联盟汇聚了深莞两地高校、科研院所及创新企业,将加强重大科研项目协同攻关、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科技金融创新合作、科技交流联动与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积极打造“环巍峨山”高效科研圈、优质生活圈和便捷交通圈。

  河套深圳园区与光明科学城构建起“一园一城”,光明科学城积极联动河套,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24年,河套深圳园区与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工作方案发布实施,从创新政策、重大设施、机构平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推动联动发展。今年6月,光明科学城河套创新中心在河套深圳园区正式启用。该中心的成立,将促进光明科学城与河套合作区科研院校、科技企业、创投机构的交流合作,进而推动科研资源互通、成果转化以及制度创新的协同探索,衔接河套、香港及国际科创资源,为光明科学城注入更强劲的国际化动能。

  珠联璧合,协同共赢。大湾区创新力量集结,光明科学城成为关键纽带,将进一步助力提升区域创新能级,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