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在巴黎开店的消息一传出,就遭到当地民众游行抗议。
近日,在巴黎市玛黑区,人群手举“Stop Shein”“Mode à jeter(一次性时尚)”标语,高喊口号当街游行,抵制中国快时尚品牌SHEIN入驻当地老牌百货公司BHV。
与此同时,巴黎市长公开表态反对,称这项合作“与巴黎的生态与社会责任理念背道而驰”;
工会组织怒斥SHEIN的商业模式将“摧毁法国本土纺织业”;
BHV商场内的一些法国独立设计品牌甚至愤然撤柜,“不可能与这样一个品牌共处!”纽约时报报道,鞋履品牌Odaje清空了位于BHV一楼的展位,法国衬衫品牌 Figaret Paris 撤走了约1500件商品……
借势跨境电商猛增的SHEIN,早已凭借极致性价比征服了全球年轻人的衣橱,却迟迟没得到资本市场和环保主义者的认可。近年来,SHEIN辗转美股、英股、港股寻求IPO,但上市之路一波三折。“压榨劳工”“环境污染”“算法过度消费”重重标签之下,SHEIN始终难以找到在全球市场进一步扩大规模的突破口。
SHEIN 巴黎开店,显然是为摆脱外界恶评、重塑品牌声誉而做出的自救之举,但开局就进入了困难模式。
10月初,SHEIN官宣了巴黎、第戎、格勒诺布尔、兰斯、昂热、利摩日,共6个法国城市的开店计划。其中,除巴黎进驻BHV外,其余城市则进驻老佛爷百货开店。
然而消息一出,在入法第一站的巴黎BHV Marais,SHEIN遭到了各界力量的强硬抵制。
BHV百货背靠的SGM集团,同时也是老佛爷百货的母公司。老佛爷百货主要销售奢侈品牌,代表巴黎上层的时尚审美;BHV则偏向中产,定位“生活美学”品牌,销售服装、家居、美妆、日用等全品类产品。
对许多法国人来说,BHV和老佛爷象征着上流社会的精致审美,SHEIN的闯入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文化入侵”:一个设计不够时尚、做工略显粗糙的快时尚电商平台,入驻当地大牌云集、品味出众的百货商场,无疑是对法国“时尚精神”的直接宣战。
作为全球时尚零售中心,法国市场存在一道无形的、天然的行业壁垒,备受文化保护的本土设计师、零售商,拥有着很高的时尚话语权。以极致性价比著称的SHEIN(5-10美金一件的T恤),定价远低于当地品牌。目前全球经济下行大背景下,不少欧洲年轻人早已转向SHEIN等物美价廉的中国电商品牌。如果被迫直面与SHEIN的竞争,法国本土品牌可能会因此失去溢价空间,盈利能力进一步受到冲击。
发出抗议的BHV职工表示,“就在两年前,BHV承诺我们销售的产品全是法国制造,或者至少是手工制作的。但现在SHEIN加入,全推翻了。”
于是,巴黎市长、工会高层、品牌同僚一边倒的施压,围绕“SHEIN工厂压榨劳动力”“生产过程环境污染严重”“品牌绿色洗白”展开,直戳当地群众关心的舆论热点,共同将这场示威活动推向高潮。
事实上,这不是法国人第一次抵制外来快时尚。
多年来,Zara、H&M、Primark也频频因供应链、环境问题受到批评,但它们仍在法国经营顺畅。为什么偏偏SHEIN遇到了更大阻力?
剁椒Spicy认为,在法国人视角里,有三重原因:
一,算法驱动实时设计的SHEIN属于比Zara、H&M还要快一个量级的“超快时尚”:Zara每两周上新,而SHEIN的生产周期能够压缩到3天一轮。据路透社,“2022年末至2023年末,SHEIN在美国市场推出150万件产品,大约是Zara的37倍,H&M的65倍。”
法国知名作家兼时尚记者Sophie Abriat曾指出,“超快时尚是极致的浪费,本质就是短暂而激进的营销策略。这和珍视物品、崇尚精湛技艺的法国传统文化相悖。”
同时,抄袭设计、侵犯设计师知识产权,也是SHEIN在海外被屡屡控诉的问题,在尊重原创的法国被进一步关注与放大。
二,“Zara们”的供应商集中在西班牙、葡萄牙等欧盟内部国家,同属欧洲工业体系;SHEIN则依赖中国及东南亚工厂,存在天然的产业排斥关系。
三,SHEIN高度数字化、依赖线上运营,为当地实体经济带来的潜在创收有限。三年前,SHEIN在日本原宿的全球首家永久店开幕,采用的是“现场试衣-扫描产品二维码-官网或App下单-邮寄到家”的showroom模式,仅以品牌和产品展示为主。
目前法国新店的具体营业模式尚未对外披露。如果仅延续日本模式,也就意味着当地门店生产、库存、配送仍然发生在法国之外,对当地就业、供应链和税收刺激就会大大低于传统实体零售商。短期内,SHEIN若不能向法国市场证明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这种反对声就可能持续存在。
同时,从SHEIN营销现状来看,与Zara、H&M的品牌建设工作客观存在一定差距:
「算法+网红+内容电商」的公式推动SHEIN在美国等地区快速崛起,但其长期品牌建设有所不足。于是,在SHEIN叩响法国时尚大门时,过去引发病毒式传播的内容素材,成了法国人控诉SHEIN的利剑。
在TikTok上,#SheinHaul(SHEIN战利品)是年轻人交流SHEIN产品的阵地,网红在此晒出巨大的SHEIN快递箱,一次性展示几十件物美价廉的SHEIN衣服。然而,这些传播素材,如今恰恰是法国人坐实SHEIN不够环保、资源浪费、极端消费主义的有力证明。
在法国人的消费偏好中,时尚被赋予了许多额外价值,包括身份认同、价值共鸣等。消费者需要看见每件衣服背后独特的文化、创意和故事。然而截止目前,依靠供应链杀出重围的SHEIN,产品力为王,品牌力仍迟迟没有建立。
同为外来者,Zara、H&M要聪明得多。Zara与巴黎艺术学院、环保组织合作,H&M推出法国本土设计师联名系列产品,积累了本土化的产品和品牌故事,从而加深了品牌与法国人的情感绑定。
参考泡泡玛特,出海法国乃至世界各国,都积极链接当地设计师推出联名款,逐渐将品牌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削弱品牌作为外来者的“闯入感”。
长期来看,SHEIN需要向外寻找一个“文化盟友”,向内创作一个“品牌故事”,以此作为文化桥梁,摆脱与当地时尚体系之间强烈的对立感。
进入法国的道路注定不会顺畅,SHEIN对此早有感知。
今年7月,法国当地因“误导性商业行为”,即折扣广告不实问题,向SHEIN开出了一张4000万欧的罚单;9月,法国国家数据保护机构又以违反数据保护规范为由,要求SHEIN缴纳1.5亿欧元罚款。SHEIN吞下了前者的罚单,但对后者表示拒绝并上诉。
外媒报道,过去几个月,SHEIN在法国多场快闪店活动都进行得不太顺利:
在第戎,SHEIN快闪店开业之前,店铺外墙被人恶意涂鸦“Shein tue”(SHEIN倒闭)“exploitation, travail forcé, esclavage, pollution”(剥削、强迫劳动、污染环境)。在尼斯,SHEIN办快闪的消息刚刚放出,当地网红纷纷愤怒抵制,市长公开表示“尼斯不欢迎SHEIN”,各界压力之下,尼斯快闪店项目立项阶段便草草结束……一连多月,法国媒体频频报道SHEIN的负面问题,使之陷入越来越深的舆论漩涡。
明确的逆风盘,SHEIN为何一意孤行,偏要官宣在法国开店?
如今回看,SHEIN在2022年一轮融资中估值达到千亿美元,彼时是SHEIN的高光时刻,筹备在美股上市。在消费市场,SHEIN凭借低廉的价格,在北美收获了一批忠实拥趸。但随后三年,SHEIN辗转多地上市未果,据传估值也一路下滑到300亿美金。被美国国会点名、与Temu对擂、如今又遭关税重压,SHEIN在美国市场的盈利能力显著下降,大不如前。
因此,即使面临环保问题、数据风波,对迫切需要开辟新市场的SHEIN来说,布局欧洲也已是当下相对好走的一步棋。
实际上,为了丰富品牌文化、改善品牌形象,SHEIN过去几年里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推出MOTF、LUVLETTE、SHEIN X等高端化子品牌,全球范围内扶持独立设计师等等。目前来看,旗下子品牌在产品层面、品牌视觉设计层面,的确与SHEIN主站做出了较为鲜明的形象划分,也带来了不错的短时销量,但延续SHEIN产品力优于品牌力的特点,这些子品牌在打造品牌故事、文化方面的表现仍然平平。
在国内,SHEIN持续支持供应商工厂,帮助其改善工作环境、提升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但和扩充产品线一样,此类举措,显然需要更长的时间沉淀,才有望真正助力SHEIN扭转欧洲舆论。
剁椒Spicy认为,若能成功进驻法国线下渠道,SHEIN获得的品牌提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来,长期以来,供应链见长的SHEIN与“时尚界”关系不大。如今,SHEIN可以借法国老牌商场“镀金”,面向大众层面实现品牌时尚化转型;同时加强与时尚圈接触,争取与知名设计师或知名品牌的合作机会。
二来,线下渠道面对面展示产品,本身就有可能帮助SHEIN扭转产品粗制滥造等刻板印象,修复与当地消费者的关系。
好消息是,SHEIN并非没有谈判的资本,其在电商领域的绝对实力对法国人来说吸引力极大——SGM集团总裁曾表示,展开与SHEIN的合作,主要是为了借助SHEIN在线上的强劲势能,为旗下的线下百货吸引到更多年轻消费者,同时也带动商场内其他设计师品牌的销量。
游行抗议发生后,与SHEIN同担压力的SGM再次坚定立场,表示不会结束合作:“我们选择SHEIN,也是出于自身创新零售模式的考量。”
在大多数品牌每年推出两季时装、以克制的SKU数量践行“慢时尚”的法国,“超快时尚”SHEIN的开店官宣无疑一纸战书。
这场“战争”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对腹背受敌的SHEIN来说,已是面对现状的最优解。
眼下,SHEIN撬动BHV作为深入布局法国市场的“盟友”。但长期来看,面对这片完全不同于美洲大陆的商业版图,SHEIN或许还将为其法国扩张之旅,付出更多。
而在巴黎活下去,只是SHEIN在全球市场重启上升通道的第一仗。(剁椒Sp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