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黄浦江畔开幕。当天下午,“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机遇与挑战”分论坛上,来自多国的学者嘉宾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数字技术正如何重塑中国学研究的方法与未来。
会上,多名嘉宾分享了自己运用科技技术研究中国学的过程。
“我们正在用人工智能对古代中国的典籍进行文本摘要、多语言翻译和文化背景语境阐释。”英国杜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德龙向大家展示了其团队运营的中国古代文本数据库。
英国杜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德龙。 蒋迪雯 摄
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胡恒介绍,自己和团队通过大数据可视化呈现出清代知府选任的空间布局与官员空间的流动轨迹。
这些探索呼应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的想法:“数字技术带来的不是指数级,而是几何级的变革。”
他指出,大数据能发现人眼难以察觉的历史规律,人工智能则可重构文字无法传递的历史场景,“这种变革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 蒋迪雯 摄
不过,学者们也直言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挑战,例如古籍中缺失的词条、混乱的姓氏等数据难题。
波士顿大学教授管礼雅在发言中将中华文明作为典范。她表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让世界看到中国如“喜马拉雅山般崛起”,促使世界重新审视文明的定义。“西方文明不是全部,”管礼雅强调,“每种文明都应从其历史脉络内部而非外部进行评判。”
管礼雅还提出了深层思考。她认为技术只是一种手段,比起手段,文明研究的核心在于理解社会的目标与动机,“目标的设定往往会影响手段的选择,而手段本身通常无法改变目标的本质”。
美国波士顿大学校级教授,社会学、政治学及人类学荣休教授管礼雅。 蒋迪雯 摄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冯惠玲指出,在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推动下,数字人文发展迅猛,恰为文明间的相互理解提供了新路径,也成为数智时代中国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该浪潮下,需厘清其价值观与方法论,“中国数字人文刚起步,前路仍漫漫”。
此外,数智时代下,边缘主题和跨学科研究正不断拓宽中国学的边界。有嘉宾列举了学界涌现的新颖课题。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鲁德福东亚图书馆馆长陈肃还指出,在特朗普回归白宫后美国政府启动裁员、高校职位被砍的背景下,美国区域研究的黄金时代或将成为过去,而这更凸显了数字平台的价值——它使散落全球的研究力量得以持续对话。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鲁德福东亚图书馆馆长陈肃。 蒋迪雯 摄
“眼下,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林尚立表示,希望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与实践中,提炼有益于人类未来的智慧与经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照亮前路。
原标题:《“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栏目主编:王珍
作者:解放日报 徐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