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过两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今年我的“世界中国学”之旅,从一场人形机器人空间的参访活动开始。
作为一名浸泡信息时代的Gen Z,我对任何便利生活的科技手段感到新奇,也本能地想随人潮前往观摩。但一位安静坐在沙发上的女士吸引了我。
她是来自波士顿大学的管礼雅教授。当周围热烈讨论“技术的更新迭代”时,她面向我的镜头说:“比起科技能做什么,我更关心我们为何而做。”
在这个算法与数据奔涌的时代,一位研究中国学的外国友人不被科技的精妙所打动,而是追问其背后的“价值选择”。
她的话也像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学的另一扇门。我想若不厘清历史文明背后的“动机”,若只是一味前进而忘记来路,再先进的技术也难免在时代的洪流中迷失方向。毕竟,眼前的中国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演进。
不过,令人鼓舞的是,对文明本质的回归,已成为会场内外学者们的共识。“中国历史”“中华文明”正成为本次世界中国学大会的热频词。
连续两次参会,我也发现来宾讨论的核心正悄然从“中国学是什么”转向“中国学为什么”。这种认知转变,正在让中国学研究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
同时,这种思考与中华文明中的“和而不同”智慧不谋而合。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早已指明:真正的和谐源于差异的共生,而非简单的同一。
在全球化遭遇挑战的今天,这种“和合”思想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它既不需要西方文明的逻辑自洽作为唯一标准,也不追求某种僵化的统一,而是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识,在包容矛盾中实现平衡。
大会进行中,一场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更加相信,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比“如何做得更快”更重要的,永远是“为何而做”与“为谁而做”。
如果我们坚持溯源而上、知悉过去,我想数智时代能带给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注定是一场“加法”。
原标题:《上观连珠评①中国学,从“是什么”到“为什么”|世界中国学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