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人类离“人造太阳”究竟还有多远?徐国盛: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IP属地 中国·北京 红星新闻 时间:2025-10-15 12:18:41

核聚变发电是人类追求的终极能源。10月14日,“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第30届聚变能国际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关于聚变能的应用场景、关键技术突破等内容,成为与会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关注的重点。

现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副所长徐国盛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可控核聚变被视为“终极能源”,其原理是模拟太阳内部反应,通过氘、氚等轻元素聚变稳定释放能量。与核裂变相比,聚变能原料近乎无限(一升海水可提取的氘,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且无放射性污染,生成物是无害的氦。而托卡马克装置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副所长 徐国盛

“中国‘人造太阳’是世界首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研究长脉冲、高约束、稳态运行条件下的聚变堆物理和工程技术,包含超过200项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徐国盛表示,今年以来,中国“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刷新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的世界纪录。”

那么,人类离“人造太阳”究竟还有多远?对此,徐国盛表示,“目前的实验装置(EAST)只是证明了原理可行性,而没有真实产生能量。但是,现在正在建造的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将真实产生能量。”他解释,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走的是“小而精”的路线,是为了让核聚变从实验室的 “理论”,真正变成能落地的“工程”,“BEST装置预计在2028年左右开始运行,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到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值得一提的是,开幕式上,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为其首个“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标志着全球首个聚焦聚变能研究与培训的IAEA协作中心落地成都。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实现显著跃升,更将为成都建设全球聚变能源创新高地、推动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注入关键动能。

谈及与成都的合作,徐国盛坦言,“我们与成都的合作非常紧密。例如共同开展项目研发任务、互派人员进行交换实验等。未来,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科研课题需要与成都共同完成。”据介绍,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目前正在开展工程设计,未来将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让核聚变能源从“能亮灯”真正变成 “能供电”,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变能源送进千家万户。

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许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