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边雪
10月14日,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四川省人民政府、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四川省成都市主办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
开幕式上,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为其首个“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标志着全球首个聚焦聚变能研究与培训的IAEA协作中心落地成都,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实现显著跃升,更将为成都建设全球聚变能源创新高地、推动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注入关键动能。会议发布了《聚变能源展望2025》报告和《世界聚变能源集团成都声明》。
国际合作:ITER组织总干事赞叹“中国效率”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总干事彼得罗·巴拉巴斯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聚变能大会是一项重要的会议,“大家都在这里进行交流,去了解一些新的进展,倾听他人的意见,这非常的重要。”
作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总干事,巴拉巴斯基也提到了这项计划的进展。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国际空间站之后,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ITER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克马克,建造大约需要10年。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总干事,巴拉巴斯基接受媒体采访。(封面新闻记者拍摄)
“中国在ITER中所作出的贡献令人印象深刻,我认为中国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中国的贡献一直在不断增多,不仅在于部件的交付方面,所有由中国负责的部件,要么已经交付完成,要么正在顺利推进中。”巴拉巴斯基这样表示。
作为一个共有35个国家参与,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共同实施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工作人员们在项目中的精诚合作非常重要。“当他们来到ITER,开始他们的工作时,你会看到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目标。所以这是一个希望工程,一个和平工程。”
核聚变研究:上海、合肥和成都三足鼎立
“EAST托卡马克,已经连续维持超过1亿度的高温等离子体超过1000秒,这是目前核聚变领域的世界纪录。”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徐国盛告诉封面新闻记者,预计在2029年到2030年左右,BEST装置将实现聚变产出功率超过投入功率,这将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这一目标。“未来的商业托卡马克反应堆,将以脉冲式运行,每个脉冲持续1到2小时,间隔5到15分钟,以维持能量持续输入电网。”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徐国盛。(封面新闻记者拍摄)
当前,全球已有60多家商业公司进入核聚变研发领域,其中美国占30多家。商业资本进入核聚变领域,对行业发展有何影响?在徐国盛看来,商业资本进入加快了核聚变领域的发展并带来竞争活力,但需要良好监管以避免无序发展。“中国制定了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最终目标是实现聚变能源的商业化。”
“中国已形成上海、合肥和成都三足鼎立的核聚变研究基地,上海投入150亿元,合肥起步较早并获70亿元国家项目支持,成都有中国最早的核聚变研究基地。”徐国盛直言,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中国在超导托卡马克设计和长时间稳定维持高温等离子体方面,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核聚变发展尚未进入经济性降低成本阶段,仍处在证明聚变发电可行性的阶段,示范堆之后才会逐步降低成本以提高商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