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根据数据显示,2025年9月,中国商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攀升至31.4%。这一数据较2024年全年19.6%的渗透率显著提升,与2020年的2.7%更是增长超10倍,这标志着新能源商用车正式从行业“可选品”转向“必需品”。与此同时,行业驱动逻辑已完成关键切换——从过去的政策补贴主导,进入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共同推动发展的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以“五年销量复合增长率近120%”的表现,成为行业转型的核心样本。
行业转型:技术破局与政策转向的共振
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跃升,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回溯时间到2020年前后,行业增长高度依赖购车补贴,补贴退坡后,部分企业曾陷入转型停滞。但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三电技术的持续优化成熟,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智能化管理的迭代升级,新能源商用车在经济性、效率、可靠性、便利性等方面已经赶超燃油车,成为物流企业的首选。以远程推出的新能源商用车专用电池——玄武电池为例,融合PMS、BMS等十一合一总成,不仅率先通过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GB38031-2025新国标,还是业内首个承诺10年80万公里质保,覆盖全场景新能源商用车的全生命周期。
配套设施的完善则进一步降低使用门槛,同时有效提高了新能源商用车的出勤效率,加速新能源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其中,远程打造的醇氢生态科技在“1.2.3.3”生态战略的引导下,坚持甲醇制备、甲醇加注、醇氢动力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围绕用户运营场景采用灵活建站模式,为实现补能无忧、续航无忧,在全国重点区域和重点路线已经建设900多个甲醇加注站,为醇氢电动商用车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远程的增长逻辑:技术壁垒与生态闭环
在行业增长背后,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传统燃油商用车品牌加速推出新能源产品线,新势力企业则凭借智能化优势切入细分市场,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同时,具备核心技术与成熟商业模式的企业开始凸显头部效应。此次远程公布的销售数据本质是技术积累与商业模式提前布局的结果。
在电动路线上,远程成立了智芯科技,全栈自研打造更加适合商用车需求场景的三电核心技术,逐步形成了智能云控和芯核集成两大核心技术,实现三电系统高效率、轻量化、低成本、长质保等核心优势。
从商用车使用场景出发,搭载了醇氢电动系统的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可覆盖从漠河到吐鲁番,从平原到高原的中国所有使用场景。作为液态新能源,醇氢电动基于经济性、环保性、安全性及可持续性优势,丰富了汽车电动化技术路线,有助于解决中国能源安全和交通领域减排问题,为用户带来更优的TCO表现。
更关键的是商业模式的升级。远程率先行业发布“生态3.0战略”,推动经销商、运营商、服务商之间的三网融合,在平台的经营管理标准、数智化管理工具等方面提供全面赋能,构建全域覆盖生态伙伴体系,促进企业从“生产制造型企业”到“生态服务型公司”的转型。
作为商用车行业的新势力,远程将用户思维与场景思维融入造车体系,致力于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创新,提出以用户需求为源头的正向研发,以生态重构行业格局,打造生态远程。围绕“车与货、车与能源、车与环境”三大协同,远程构筑了行业大生态。
资本市场视角:增长确定性与差异化优势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远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在行业转型期的增长确定性。从销量数据看,其近五年120%的复合增长率,实现跨越式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销量107,826辆,9月单月销量突破17,000辆,较2020年全年销量4,564台,现在单月销量是5年前年销量的4倍。远程新能源物流车市占率从2020年的5.2%跃升至21.1%,连续两个月排名“油电全榜单”第三位。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使其在该领域具备产品价值话语权。而海外市场的突破则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在英国、西班牙、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市场,均实现出口量第一。
从估值角度看,新能源商用车企业的核心估值逻辑已从“政策红利”转向“技术壁垒+生态能力”。以吉利控股集团中央研究院为依托,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建立了中国最大的新能源商用车研究院,汇聚了全球超2000名研发工程师,专注于商用车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开发。截至目前,累计申请专利4000余项,其中包括大量新能源汽车相关核心技术专利,主导并参与86项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制定。远程当前的研发投入、专利数量与生态覆盖度形成差异化优势。
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提升,本质是中国交通运输领域零碳转型的缩影。同时,考虑到新能源商用车在全部保有量中5.3%的占比,未来仍有相当大的垂直替换市场规模。在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替换”的过程中,具备技术护城河与生态能力的企业,更有可能在长期竞争中占据优势。远程作为“行业月销量41连冠”的头部企业,以技术与模式探索定义行业新标准,构建万亿级绿色产业链,通过全链条布局打造未来行业竞争的核心壁垒。